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献身国防 奋斗不止 ——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11:09 来源: 襄阳日报

通讯员白菲斐周晏安全媒体首席记者严俊杰

年过八旬,仍奋战在破解世界难题的道路上;隐姓埋名数十年,只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献身国防四十载,唯愿把知识和智慧留给祖国。

1958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反复试验,发明了从铀矿石中提炼重铀酸铵的方法,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水冶厂,确保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他说,特殊使命,必须要完成,死也要去完成,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1959年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即全国劳模);1977年11月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中核集团铀矿冶创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他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炼铀之父”的王明健。

“特殊使命,必须完成,死也要去完成!”

1934年6月出生的王明健,是我市南漳县人,从1952年在中南矿冶学院就读选矿专业开始,他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王明健在图书室看到一本介绍原子弹的小册子,他一口气读完了。看到书中介绍原子弹威力巨大,王明健心想,要是中国掌握了这样的技术,岂不是没人敢欺负?他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幸运的是,一毕业,他就走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原子能研究之路。

1956年7月的一天,一纸调令让王明健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309大队,直属国务院三办领导,主要从事原子弹研究。

1958年7月,王明健突然接到秘密通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要提前爆炸,不依靠苏联。而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原料问题。

当时,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而制造原子弹又急需二氧化铀原料。于是,二机部决定在广东某村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建厂并制取出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代号111)。

当时,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那时的中国既没有不锈钢也没有塑料,就连一般的过滤布都没有,要想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炼出来,再浓缩成原子弹的原料,难度可想而知。王明健虽然在苏联专家组学习了一年时间,可苏联专家只给他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对提取铀的具体方法却守口如瓶。

“那个工厂是什么样的?没见过,又没其他资料参考。”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王明健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次借冷水清醒大脑时,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呢?经过反复试验,王明健自创“简法炼铀”,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最行之有效的炼铀新方法,并在全国铀矿企业推广。

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求在当年10月1日前提炼出1公斤纯金属铀,并送往北京展览馆,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展出。接到任务后,王明健和助手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试验。

王明健说:“111我知道,要变成131,进一步提纯,由131再解密达到121,由121再解密达到141,由141通过金属还原,达到金属铀。它是什么化合物?131是什么?需要多高温度?多长时间能制出?不知道,是空白。苏联专家知道,不告诉我们。”

“和王明健在一起,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玩命啊!”助手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试验中,王明健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但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在经历上百次试验后,终于成功提炼出了1公斤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

“只要祖国认可我,记住我,我无上光荣!”

在前去广东某村前,领导语重心长地对王明健说,一定要抽空回趟家,今后很有可能没机会再回去了。之后,王明健回了趟南漳,此行成了他宝贵的回忆。

之后,王明健秘密进驻水冶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这些年,最让王明健愧疚的是,忠孝不能两全,“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去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

1958年底,王明健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工厂离不开王明健。王明健带领50余名工人夜以继日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生产中。

在王明健的带领下,水冶厂工人们经过两年半的苦战,生产出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简法炼铀”总量的67%。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说:“有了这一批重铀酸铵,为进一步生产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记载,从1957年3月到1964年4月,王明健虽然绝大多数时间在广东某村,但他的组织关系仍然在北京的研究所。这期间,王明健一头扎进实验室,不断研究,于1964年4月发明了新型萃取剂用于纯化铀,彻底解决了原料问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作出了巨大贡献。王明健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几十年来,王明健对其所作的贡献闭口不谈。直到2014年庆祝原子弹爆炸五十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摆摆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认可我,记住我,我无上光荣!”

“人生最美好的,是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队员们也回归正常生活,这个时候,大家的秘密身份才对外公开。

因为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炼厂,上级领导希望王明健留下来。想着炼铀厂刚刚起步,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王明健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留守矿山。他把家从北京搬到了广东的深山里,在中国南方最隐蔽的青山绿水间,继续为国家的核工业事业而奋斗。

从1964年到1995年,王明健坚守在一线从事铀矿冶炼研究,默默地为中国的核工业事业继续奋斗。这期间,王明健取得了铀矿冶炼12项重大技术革新、70多项技术革新,实现了重铀酸铵从不能生产到可以生产再到超额生产的三大步跨越。“我这一生,能为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作出贡献,觉得太有意义了。”王明健说。

1995年,王明健正式退休。1996年,他才又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南漳,见到了几个亲兄弟。

退休后,王明健住在广东韶关,晚年生活极为简朴。他把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自己拟定的新的特殊使命上——潜心研究一道世界未解的量子化学难题。

经历了两次爆炸以及长期的辐射暴露,这些年,王明健饱受病痛的折磨,身体十分虚弱。但一被问及伤痛,王明健就有些“愠怒”:“你问得太细了,不需要问这些。特殊使命,必须完成,死也要去完成。其他都是次要的。”

今年2月,王明健突然病危,在病床上,他仍惦记着自己20多年的推算结果。有一天,他把小女儿王琴叫到身旁:“爸爸解了一生的一道化学题,我说了你把它录下来,送给科学家,让听得懂的科学家少走弯路。”

如今,躺在病床上的王明健依然在演算和思考,他说:“人生最美好的,就是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当一个人的生命停止后,他的发现、发明创造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