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坚持生态优先 加快绿色发展 ——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1日15:42 来源: 襄阳日报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这是襄阳加快建设幸福宜居之城,争当中部崛起排头兵的根本保障,也是市委、市政府对自然资源和规划人的期许,更是昂首阔步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一极两中心”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在省自然资源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统管资源、统控空间、统建生态”的核心职责,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更高的站位和定位,勇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回望“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提振精神,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在自然资源的管护、保护、呵护方面下功夫;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方面下功夫;在加快生态短板建设方面下功夫,努力开创新局面,争创新业绩。

顶层设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城乡发展,规划先行。“总规”是对城市定位、空间、生产力的再谋划、再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襄阳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完成了五次全面修编。2019年,按照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在城市总规的基础上,我市启动《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几字之差,内涵大不一样。这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多规合一”的内涵上发生了变化,将更多的规划统一在一张图上,真正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突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规划思路转变。“襄阳城市结构那么好,但还不够美;基础条件那么好,但群众幸福感还不够强。”市委书记李乐成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中心城区“多规合一”工作时指出,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进无限拓展的城市空间里,要充分挖掘“多规合一”的成果,催生改革的化学反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确定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科学研判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编制好用、管用、实用的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截至目前,市委、市政府已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听取方案汇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前期七项重大专题研究,已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评估,正在抓紧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潜力研究及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

优化完善空间规划方案,统筹协调国土空间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动行动,把新理念、新技术自觉贯彻运用在规划中,坚持规划合法性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以用为要,深耕细作搞好“多规合一”,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规划,高水平发挥规划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的引导作用,树立在土地利用、资源配置、规划建设中的话语权,重新修订容积率调整规则。系统研究控规的执行力,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

生态文明对山水林田湖整体性修复

由于多年开山炸石,岘山留下巨大的断崖和采矿坑,被称为城市的“伤疤”。自2012年起,我市通过人文再造、生态重置,对占地1430亩的破损山体进行大规模修复。

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废弃的井筒、废渣堆通过充填、平整等措施覆土绿化8万平方米,铺装道路面积4万平方米,营造水体景观1.5万平方米,栽植树木8000余棵,打造花田1500平方米,成功实现了矿山变青山、浊水变青水、矿区变景区。

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国土绿化。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绿满襄阳提升行动,推动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提升绿色空间质量。2020年,全市完成营造林16.9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13.66万亩的124%,森林覆盖率达到45.35%,森林蓄积量达到4941万立方米。

坚持规划引领。专项编制森林生态建设规划,根据襄阳的地理特征和资源禀赋,在“三线”划定中合理界定生态建设空间,在“多规合一”中解决土地矛盾,强化绿地、林地、湿地等生态要素的功能叠加,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强的生态系统。

科学有序补齐生态短板。全面实施鄂北生态屏障建设,建设“八横十二纵”的生态林带,大力提升“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实施“千村万树”行动,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向森林城镇建设转化升级。加强森林疫木治理。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完善提升绿化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绿化专篇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变行道植树为行道造林,加快乡土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森林生态建设市场主体,研究制定城乡既有大树管护办法。

天更蓝了,城更绿了,景更美了,是近年来市民最直观的感受,但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者不满足于此。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规划还将从更整体和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锁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扩展,给子孙后代留足留好生存空间。

土地利用盘活存量,保护耕地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是城市发展的保障。襄阳山多地少,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统筹资源的重心。“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在治山理水、显山露水上下功夫,让襄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美。

切实保护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997万亩。

树立绿色用地理念。持续锁定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并举,严格把好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关,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通过增减挂钩、增存挂钩方式,实现在保障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同时,坚持用地审查审批不放松。

盘活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对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实施“一地一策”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土地供应保障力度,2020年,我市供应土地总面积45058.63亩,同比增长31.5%,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落地。

严格土地用地管制。确保“农地农用”,坚决完成违建别墅清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扎实推进一系列专项治理。对全市土地储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和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统一收储补偿政策、统一登记管理土地储备项目库、统一规划条件、统一编制供应方案。

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2020年,我市在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竞争比选中位列第一。

提升城市品质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十三五”时期,我市开展了“三年还市民一个大美襄阳”行动,加强新区建设、强化旧城更新,规划建设了东西轴线、凤雏大桥、环线提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

2020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养老、商业、绿地及交通设施七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有没有、用没用、好不好”为问题导向,摸清公共服务设施的底数。

严格执行新建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建标准,落实邻里中心理念,将停车场、绿地、公共设施统一布局,居住地块与公共服务设施地块一并出让,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到位。

补短板、增空间、提风貌,学校、幼儿园、居民活动中心等不计入容积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了《襄阳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则》,将公共服务设施不计入建筑工程的容积率,鼓励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活动空间。

一座城市的灵魂,不仅体现在气派的高楼大厦、宽阔的交通干道,更在于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与精细化的建设。经公开征集意见,组织编制了“精致襄阳”十三条意见,用以指导建筑方案设计,提升城市颜值,彰显城市风貌和古城特色。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脸面。“精致襄阳”十三条要求,城市的建筑立面要“简洁美观”,不要“零碎复杂”;滨水功能布置要“便捷通畅”,不要“功能单一”;城市视线通廊要“通畅无阻”,不要“一堵视墙”。

街道空间要“以人优先”,不要“以车优先”,合理划分路权,保证步行空间的连续、舒适、安全;街道宽高比要“舒适宜人”,不要“比例失衡”;生活性主辅街道系统要“功能分明”,不要“交叉重叠”。

控总量、疏功能、减人口、降高度、增服务,严禁古城新增住宅地产项目,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尺度、风格、材料、色彩等应与古城传统风貌相协调。

城市的边角地带虽然地方不大,但与居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2020年12月15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了以“小空间、大生活”为主题的中心城区“微空间”改造试点选址意见征集,让更多的街头空地、边角地、垃圾堆放地等城市“死角”变成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小广场。

行政审批改革跑步前进不动产登记经验全省推广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行政审批改革被赋予“城市竞争”的意义。改革风云叠起,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改革也在跑步前进。

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我市出台了《襄阳市实行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并联审批实施细则》,水电气并联审批办理时限最快可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今后建设单位只用填一份表、找一个窗、跑一次腿即可,申请材料网上共享,各审批部门组织一次联合现场踏勘,意见汇总统一出具办理意见,让企业少交资料,少跑腿。

提前审查、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联合出台了《襄阳市新增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改革实施方案》,开启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模式,助推项目落地。

以往,用地单位想要取得相关许可,需要在规划和国土部门之间两头跑,分别办理审查手续;如今仅需将申请材料一并提交审查,办理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让企业省力、省心又省时。

得益于机构改革带来的便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并联审批工作,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积极探索推动工业“标准地”出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报批材料“能少就少”、审批环节“能简尽简”。

合并提效,打好标准地、承诺制、流程优化等改革组合拳,常规工业项目实现测绘时限减半、房地产开发项目节省至少20个工作日。全面应用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2020年,全市32宗工业用地实践了“标准地”出让试点,项目综合时间周期从117天缩短到42天,每亩节约各项评价成本在8万元以上。

不动产登记像网购一样方便。联合市政务大数据局、市税务局,组织12家技术公司,打通15个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率先在全省建成不动产登记网办大厅,从不动产权申请受理、审核登簿、收费发证全流程自动“一网全办”,到不动产交易、纳税和登记相关业务“一网联办”,再到全市域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越来越方便,登记时间压缩至10分钟,网上自助办证共计115102本,网上登记办件总量达到75%,大幅度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第一批经验在全省推广。

【责任编辑: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