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奋楫争先势如虹 勇立潮头创奇迹 ——高新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1日10:31 来源: 襄阳日报

驱车行驶在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处处都能感受到开发建设的滚滚热潮,放眼看到的是风生水起的工业生产场景,全域皆是紧锣密鼓的项目建设场面,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生产繁忙,彰显着产业崛起的蓬勃态势……

在这块充满改革锐气与创新精神的土地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近年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及案例。

“容缺审批”,开辟项目落地“高速通道”

“过去,我们得把所有材料准备齐全了,才能开始申请项目审批。现在好了,职能部门实施‘容缺审批’,允许我们一边补充厂房建设验收备案材料,一边办理审批手续。周期缩短了,节奏加快了。”2019年1月25日,驼龙新能源项目负责人如是说。“容缺审批”是指基本审批条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在其他条件和申报材料暂缺的情况下,项目单位或法定代表人承诺在时限内将材料补齐补正后,可先予受理审批的服务模式。同时,项目单位或法定代表人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将材料(条件)补齐补正。

其中,《容缺审批事项目录》中的事项,实行宽审批、严监管,监管与审批有机结合,着力推动政府职能重心从审批为主转移到提升服务水平和加强监管上,建立健全审批、监管相配套的服务模式,强化批后监管力度和作用,全面形成宽审批、严监管、强服务工作格局,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容缺审批”改变了原来“材料不齐不能办”的审批困境,使要件准备与行政许可同步并联推进、前期审批与后续流程预审同步进行,大大提高审批效率,让企业少跑路,让项目早日投产。

2019年11月17日,在第六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上,襄阳自贸片区“容缺审批清单”改革,因其把容缺审批细化为“清单式”,在可操作性上迈进了重要一步,提高了实践操作的效率,入选“2018-2019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拿地即开工”,加速前瞻项目落地

2019年1月,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商产业园项目开工。作为首个改革收益项目,该项目通过“边补充材料,边开工建设”的并行推进审批模式,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完成开工前的所有审批手续。“现在办证和建设同时进行,企业也可以早一点获益,为襄阳自贸片区的改革点赞。”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子商务项目经理于明笑着说。

为解决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等突出问题,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工业项目“联审联批”、“容缺审批”、“多评合一”和“多验合一”等一批改革创新成果。

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提速,在集成系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管委会创造性推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改变过去“串联审批、多头审批”的模式,重新梳理设计集成式的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承诺审批、提前代办,全面提高审批效能。

正是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内的项目越来越具有前瞻性。

2019年4月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落户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简称达安中心)。达安中心是国内首批获批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现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能够满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自动驾驶功能测试场景、测试规程的全部要求,可以开展40余项智能网联汽车检验项目。

达安中心负责人表示,达安中心将通过搭建高精定位系统和通信模拟测试平台,形成多厂家集成、多环境模拟、跨领域互通、多业务演示的试验验证环境,搭建140余种场景,依托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打造集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测试、体验、应用、配套于一体的自动驾驶测试生态圈,聚集形成国内领先的“智慧汽车谷”,抢占行业制高点。

快批快办,用心呵护企业成长

2021年6月1日,高新区首张“秒批秒办”个体户营业执照在七里河市场监管所发出。个体智能审批一体机在全程电子化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嵌入了智能审核模块,整个办照过程不到5分钟。

在物理空间上实行“一门集中,一窗受理”、内部管理机制实施“一网通办,一体审查”、审批结果反馈实现“一章审批,一文批复”、行政审批行为监督上做到“一单规范,一链监管”……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八个一”创新举措,彻底消除企业、群众“跑部门”“填表格”的繁琐流程,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八个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参与部门为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所有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包括派驻在高新区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部门,整合了政务服务资源,集中力量、提高效率,极大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为提高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感受度,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在“八个一”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开展以“减层级、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为主要内容的“四减”工作,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进一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高新区13个区直和驻区部门972个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事时限压缩达到80%以上。高新区市场监管分局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登记注册“无人值守、智能审批”,真正实现了企业开办信息登记自助提交,24小时无人值守状态下智能审核,营业执照秒批秒办,企业开办便利度不断提升。“企业注册登记智慧审批”被列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典型经验复制推广任务。区行政审批局为减少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跑动次数,实行证照免费邮政速递服务,并将服务向镇、村两级延伸。

“惠”字为本,持续释放惠企红利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挂牌成立。自贸区作为一个新概念,业务由境内延伸至境外,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更高,是机遇,更是挑战。

自贸片区成立后,集聚了大量食用菌企业。为了服务好这些企业,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依照产业电商运营思路,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食用菌B2B线上交易平台——襄菌网,创新推出食用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入驻企业提供涵盖产品标准、交易结算、融资担保、仓储物流等线上线下一揽子解决方案。

金融机构在襄菌网交易平台中嵌入银行信贷系统,采集线上交易数据,一方面根据交易频次与规模开展平台入驻企业信用评估,个性化设置贸易投信额度,便于企业在线申请,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入驻企业交易特征,量身定制方便快捷、期限灵活的融资方案,满足企业多种融资需求,并实现提前预测企业资金缺口,及时满足融资需求,精确匹配投信额度。交易平台既能实现供需市场的信息对称,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又可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拓宽农业合作社等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截至2020年10月,襄阳自贸片区内金融机构已为襄菌网平台提供融资授信5000万元,帮助宜城大山合、中泰德胜、枣阳雷山、中盛现代等外贸出口企业签订代理采购合同,总金额达到3500万元,其中完成香菇规模化收储240吨,另有850吨香菇将按照企业生产计划分批采购,有效拉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行长夏洪涛介绍,自贸区成立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开放,涉及襄阳自贸片区金融工作的46项试验任务实施率达100%,形成了20多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10项在湖北省内复制推广、3项在国家层面推广。

如今,高新区(自贸片区)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市乃至汉江流域改革创新的热土。跨境融资模式已扩展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6家银行,由一个产品扩展到海外直贷、跨境风参贷款、跨境银团贷款等多个产品,由美元单一币种拓展到欧元、跨境人民币等多个币种,为自贸区内企业打通了境外融资新渠道,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

项目建设的高新速度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高新区工业发展的高度。五年,也是一次跨越,丈量着高新区工业发展的幅度。“逐梦前行,奋勇争先”是“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词。扶持政策更加精准,效能增强,一份份“大礼包”让高新区工业企业吃下“定心丸”,顺利跨坎闯关,实现各个击破。

一个个工业企业走出高新区、迈向国际;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源头发力;一项项惠企政策抓紧落实,产业项目快速落地……这是高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最直接、最深刻的变化。

龙头企业引领 竞争能力更强

炎炎夏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装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据介绍,1至5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部累计销售汽车同比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1至5月累计销售同比增长61%。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坚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产品+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感,加速口碑建设,带动品牌向上,积极服务城市建设,并加速智慧物流事业发展。目前,东风轻型车主力销量攀升,客车及客车底盘销售也持续高涨,是高新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68家,净增128家。产值过1亿元、10亿元、50亿元、百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96家、50家、1家、5家。现有上市及挂牌企业100多家。

工业经济壮腰杆。高新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继续点亮工业经济的明灯。

汽车产业龙头持续高昂,风神襄阳工厂产值突破300亿元,康明斯实现产值过百亿元,形成了“新能源与传统汽车齐头并进,乘用车与商用车交相辉映,整车与关键核心零部件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即将突破千亿级水平,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保持中高速成长,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力。襄阳奥利斯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设备全部处于生产状态,订单已经排到今年7月份;骆驼、美利信等企业启动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生产模式,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回天新材因为掌握轨道交通胶粘剂领域核心技术,业绩持续翻番……

一批批骨干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力量。而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工业园、深圳工业园三大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效应也越发明显。

如今,高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斐然佳绩以及襄阳迈向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豪迈步伐,彰显了高新区工业企业显著增强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

紧抓“项目为王”招商力度更大

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紧张施工……时值6月,襄阳国网合成绝缘子有限责任公司新厂房正在建设中。现场负责人说,预计10月主体完工,明年年初能够投产。

在高新区,像襄阳国网合成绝缘子有限责任公司新厂房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到处都是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来,高新区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重中之重,高新人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精心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保驾护航,合力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十三五”期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8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2个。宇昂、泽融、双林轴承等一大批项目在高新区落地开花、茁壮成长,成为拉动产业经济的新引擎,牵引着襄阳工业经济扶摇直上。

项目建设关键靠投资,抓投资就要抓招商。

高新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招商方式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对外开放从拓范围逐步向提质量延伸,招商重点由制造产业逐步向智造产业转型。

航嘉麦格纳、日本恩梯恩、西门子、盐田港集团、葵花药业和奥利斯一期、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壮大了产业体量,已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支撑,招大引强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是项目的源头活水,项目拉练则是促进项目建设的有力抓手和关键举措。

2017年,项目拉练活动启动以来,高新区牢固树立“排头兵”意识,全员上阵促招商引资,攻坚克难抓项目建设,锤炼作风创营商环境,使得投资底盘不断夯实。在全市开展的14次项目拉练中,高新区13次夺得现场成绩第一,11次获得综合得分第一,共计获得奖金800万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高新区将发挥投资项目“压舱石”、主支撑作用,以“拼”“抢”“实”的作风和“三牛”精神,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确保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完善产业链条 产业布局更优

近日,走进振华宇科智慧创新产业园,众多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企业正忙着生产,生产线高速运转,产品涵盖手机整机、平板电脑和充电器等多个领域。自2016年开园起,该园区陆续引进整机生产及配套企业35家,不出园区就能配套生产多种电子终端产品,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振华宇科智慧创新产业园正是高新区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的一个典型。近年来,高新区致力于打造要素聚集、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坚持提升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至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同比增速4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7.4亿元,同比增长139.9%。新增“四上”企业53家,其中工业企业28家。

一组组数据展示出高新区补链、强链、延链的丰硕成果。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立足良好基础,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完善发展?高新区选择继续乘风破浪,逐梦前行。

围绕产业链抓谋划。高新区编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五年实施计划;做好产业集聚系统谋划;贯彻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理念,持续发挥“引进一家龙头,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批规模企业”的“链式效应”。

围绕产业链抓培育。该区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企业上规入统;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直接融资、市场开拓,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方向发展,推动上市企业梯次培育。

围绕产业链抓招商。该区坚持招大引强,通过对与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核心供

优化环境的高新温度

“我们公司能够在今年4月底顺利开工,要特别感谢贵委及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真正把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我觉得高新区从上到下的服务是非常到位的,不厌其烦,特别让人感动。”提起高新区的服务,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连连称赞道。

这是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这种称赞是对高新区热情服务的认可,也是对高新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肯定,折射出高新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高效服务、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为企业保驾护航,赢得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广泛好评。”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在实践中,高新区坚持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大力化解各类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聚焦细节、速度做文章争当金牌“店小二”

“2018年10月,我们从广东东莞来到襄阳发展,不到3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投产、进规,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优良的营商环境给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襄阳奥利斯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杨涛说,到襄阳创业的那段经历还被企业界的同行誉为“奥利斯加速度”,成为一段展示高新区优质营商环境的佳话。

谈及“奥利斯加速度”,杨涛还讲述了一件让他难忘的“小事”。

一天下晚班的路上,杨涛接通了深圳工业园办公室主任许元平的电话,商量企业进规的事情。走出厂区大门后,杨涛发现路边一个井盖坏了。“大门口有个井盖坏了,影响美观,抽个时间修一下吧!”在通话即将结束时,杨涛顺便提了一句井盖的事情。许元平没有半分钟耽搁,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连夜维修。第二天上班时,杨涛见井盖已经修好,非常感动,连连称赞道:“没想到这么小的事园区办都这么重视,办事效率这么高,有这样的服务,我们何愁企业办不好呢?”

“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非常需要‘店小二’更快、更贴心的服务。大门口的井盖坏了,影响美观,事情看似不大,但能不能把这一类‘细枝末节’问题及时解决好,则可以直观反映‘店小二’的态度及营商环境的成色。”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细节、速度两个关键词,高新区自觉对标先进地区做法,积极创新制度机制,狠抓作风建设,营造了争当金牌“店小二”的浓厚氛围。

据介绍,为精准获取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切实感受,高新区设立了“襄阳高新营商环境监督台”,统一受理相关问题线索;及时受理处置、跟踪反馈“12345”热线中企业诉求工单,严格执行“1个工作日签收、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办结、疑难问题15个工作日办结”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实践活动,以更精准了解企业、群众的需求。

自2018年起,高新区每季度都会面向市场主体组织一次“刀刃向内找问题、倾听心声谋发展”主题活动,主动查摆、累计收集梳理企业员工招聘难、交通出行难以及补贴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共13类300余项,并通过媒体公开晒问题、晒结果,接受市场主体及群众的监督,赢得企业的一致好评。

2020年,高新区开展了企业发展及民生问题调研活动。各级党员干部以问题为导向,走进企业、贴近群众,找问题、听心声,详细了解企业的困难、居民的诉求,累计搜集企业意见和建议11类共77条、群众意见和建议8类共39条。

2020年7月,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创新工作形式,组织区直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及窗口工作人员以企业法人身份或办事群众身份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针对收集的3大类问题,高新区行政审批局立即组织整改,实现了电子政务外网省、市、区、镇、村五级联通,先后上线了“我要申请公租房”和“我要开药店”等8个一事联办事项。

今年,高新区出台了《高新区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督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投诉问题快速处置、牵头单位统筹协调、考核失分通报问责、重要工业项目落地季度拉练、党工委关注项目推进联合办公、制度创新推广实施靶向督查、干部作风明察暗访、问题整改常态回访八大督查工作机制。按照工作要求,今年以来,高新区营商环境工作专项督查小组成员会同营商环境各牵头单位深入一线,聚焦高新区重点工业项目和亟待开工项目存在的问题,对高新区营商环境拉练项目开展专项督查50余次,督促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倒逼各部门实实在在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保障项目快速推进。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 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

占地面积500余亩的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子商务项目主要辐射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的物流仓储服务。“以前,这样的项目建设周期需要15个月:前期办证要6个月,后期建设要9个月。‘拿地即开工’政策实施后,项目办证和建设可以同时进行,建设周期大大缩短,提早半年投入使用,帮助企业省钱省时。”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人说。和苏宁其他同等规模项目相比,襄阳项目整体工期节省了5个多月,创造了项目建设新速度。“拿地即开工”是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在“先建后验”的基础上,再次改革创新,率先试行的快速审批模式,将企业从取得土地到获得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

大胆闯,大胆试,力求快人一步。作为全市开放的窗口、制度创新的试验田,2017年4月挂牌以来,襄阳自贸片区累计总结形成305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其中8项在国家层面推广、60项在省级层面推广;在全国自贸区43个“最佳实践案例”中,我市“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全通版”食品药品许可证等3项成果入选;数据增信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机制助力企业走出去、出口退税电子退更免等3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

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公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襄阳自贸片区在全国43个片区中排名第18位,居内陆地级市自贸片区首位;在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连续两次在针对第三批设立的15个自贸片区开展的“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指数”中排名第2位。

营造优良“双创”生态 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支付宝”中的医保支付应用方便了无数人的生活,其开发者“蚂蚁云服”是一家来自高新区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的初创企业。2018年,医保支付应用的开发工作已大有进展,但“蚂蚁云服”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对此,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主动帮助“蚂蚁云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筹集资金,但还有近100万元的资金缺口无法补上。“企业一年的场地租金差不多是90万元,能不能在这方面想想办法?”于是,一个“租金转股份”的动议被提出来,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欣然接受,“蚂蚁云服”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圆满完成医保支付应用开发工作。

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运营部负责人冯十月说:“产业园是一家民营企业,接受‘租金转股份’确实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高新区良好的‘双创’生态、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这家企业的信心。”

“‘十三五’以来,高新区围绕深化“双创”升级、弘扬科学家和工匠精神、加强精益创业、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辐射带动汉江流域“双创”发展等目标,大力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使“双创”氛围更加浓厚、“双创”生态更加优良,从而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双创”的积极性。”高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6家,孵化面积1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00余家,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突破40件。

创新是社会进步之魂,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创新创业者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核心动力。为服务好各类人才,高新区着力打造“1+N”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了《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实施“车城英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试行)》配套实施办法17项,并连续多年开展“车城英才”“隆中人才”“隆中名匠”“隆中工匠”评选活动。

2020年10月28日,高新区首届“车城英才”评选结果揭晓,当选的9种类型500名人才被纳入区级人才服务范畴。“高新区将在‘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车城英才’,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高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同时,高新区邀请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8人次来区洽谈,打造“团队+技术+资本”创新“双招双引”模式;开展产业工人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员工3276人。

【纠错】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