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襄阳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09:35 来源: 襄阳日报

6月9日上午,襄阳市委举行“喜迎党代会 襄阳谱新篇”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喜迎党代会 襄阳谱新篇”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 间:2022年6月9日上午9点

主 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情况

主持人:市委外宣办主任涂玉国

嘉宾: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协助书记负责日常工作)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再东

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绍洪

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俊峰

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郑小松

“线上+线下”抓实抓牢试点创建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周斌 王珊 全媒体记者黄金晶)6月9日,襄阳市委举行“喜迎党代会 襄阳谱新篇”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专题介绍我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介绍,2020年5月,我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两年来,襄阳紧紧围绕“55526”(健全五大体制、防范五大风险、发挥“五治”作用、两大区域特色、六类负面清单)创建体系,系统化、工程化、项目化推进落实,试点创建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我市连续17年被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称号,连续3年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64%。

两年来,我市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共襄平安”的理念和思路,从线下、线上两个维度抓实抓牢试点创建工作。

筑牢基层基础 集中整治攻坚

李君介绍,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规范建成1个市级、12个县级、114个乡镇(街道)、2785个村(社区)综治(网格)中心,打造“一站式”工作平台,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只跑一地、只进一门”。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万件,化解率达98.6%。

聚焦小区治理难题,我市率先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协商多方共同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房产物业类纠纷,推动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建立以来,全市4513个住宅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585个老旧小区实现环境面貌大变样。

为夯实基层平安创建力量,全市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办(平安办)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114名、村(社区)治调主任2785名、城乡网格员15973名,培育发展基层平安志愿者100余万人,有效缓解基层平安力量薄弱的问题。全面落实“一社区一民警一律师、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市共配备专职社区民警397人、驻村辅警2534人、社区律师344人、村级法律顾问248人,实现100%全覆盖。

全市紧紧抓住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部署开展针对养老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毒品违法犯罪的十大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收集各类涉养老诈骗问题线索120条,追赃挽损1000余万元;命案保持全破,侦破命案积案8起;侦办各类涉枪刑事案件29起;侦办涉黄涉赌刑事案件42起,破获跨境赌博案件20起;全市“盗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6.37%;全市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同比下降47%,未发生较大以上交通事故;电信诈骗警情同比下降79.85%;破获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打掉3人以上犯罪团伙数量、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分别上升78%、100%、81%;比中失踪、被拐儿童案件7件,破获现案、积案各1起。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全市持续深化2021年四大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聚焦“沙霸”“矿霸”等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收集重点行业领域线索215条,立案侦办重点行业领域团伙案件169件。今年以来,共立案侦办涉恶犯罪团伙6个,破获刑事案件6起。

“全市正在全面开展教育、医疗、金融放贷、市场流通等新四大行业领域整治,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李君说。

强化信息支撑 提升便民质效

两年来,襄阳在全市部署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成立市、县、乡三级城运中心。自去年11月9日运行以来,三级城运中心共处置城市治理矛盾纠纷、民生服务类事件41万余件。

李君介绍,两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政法信息化“1234”工程建设,30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鼓励引导村(居)民自建探头,有序接入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平台,在全市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我们还把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改造完成智慧平安小区340个,建成智慧小区物联网汇聚平台,汇聚各类动态数据3000余万条。”李君说。

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芳 通讯员程鹏 姜超)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再东表示,近年来,市委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三方联动”,实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老旧小区软硬环境明显改观。

我市在社区治理“1+8”系统改革中,将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专项改革作为重点,建立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夯实工作基础、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等3个方面12项具体措施,从制度层面加强指导。

成立市级物业管理行业党委,全面提升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去年社区“两委”换届期间,在313个城市社区全覆盖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加大小区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组建力度,进一步健全相关组织架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双报到”,整合各方资源下沉小区,支持“三方联动”,有效夯实了该项工作基础。

根据各地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和基础条件,确定“三方联动”改革试点,指导其在改革框架内先行先试,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三方联动”有效路径。同时,聚焦基层物业服务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各级组织部门会同住建、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出“三张清单”“腾飞夜话”“楼道公约”等20余个“小处方”,着力解决“三方联动”进得了门、谈得拢话、办得成事等关键问题。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为依托、各方主体健全有力和相关机制运转有序的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实现物业行业党的领导、物业企业监督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组建、相关市政定期维护“五个全覆盖”。

通过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三方联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真正实现由“有事儿社区难管”向“有事儿小区好办”的转变。

全市治安、刑事、电诈警情明显下降

本报讯(通讯员任妤 襄公宣 全媒体记者黄金晶)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公安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绍洪介绍,该局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局党委的“一号工程”,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全面推行“两化”。强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和驻村辅警专业化。市区两级调配111名机关警力下沉一线,目前全市共有专职城乡社区民警397名、专业驻村辅警2534名,城区及县(市)城关“两化”覆盖率100%。明确社区民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参与构建“大平安”格局等五项重点工作,以及驻村辅警巡逻防范、矛盾纠纷调解、重点管控三项重点任务。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警务室2283个。

广泛创建“双枫”。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全面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社区警务室”创建活动,先后推出“背包警务”、“平安义警”、好人好事“奖励单”、治安“百户长”等“枫桥经验”;组建群防群治队伍1303支,开展重点部位安全防范检查3.5万次,排查风险隐患6378处。今年以来,全市治安、刑事和电诈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2.8%、32.5%、79.9%。

主动融入“五治”。坚持“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固本、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一体推进,当好基层社会治理“10号球员”。创新总结出襄城公安“找堵防”问题派单、高新公安“党群服务中心”、枣阳公安“五治促五无”、宜城公安“曾洲经验”、保康公安“四级联调”“平安五小”等特色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从“单一管”变成了“多元治”、从“被动打”变成了“主动防”、从“面上清”变成了“根上除”。

不断优化升级公安政务服务,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周到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一”上:

“一事联办”。在全市全面铺开新生儿入户联办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结。截至目前,已为1.9万个新生儿办理落户“一事联办”,占该时期新生儿落户总量的81.5%。

“一窗通办”。创新开通“车管夜市”服务,方便上班群众错时办理。实现“一证即办、一窗通办、自助快办”,可一次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查验、照相、受理等业务。推动全市6个县(市)公安局、71个派出所户籍业务进驻同级政务中心,让群众办业务不多跑路。

“一站服务”。市公安局协调行政审批等八部门,推进旅馆业“一业一证”审批改革,对旅馆业开办所需的9种审批许可事项,实现一单告知、一书承诺、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核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审批时间从180天压缩至10天,大大减轻了从业者的负担。

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覆盖城乡

本报讯(通讯员任妤 刘凤 全媒体记者黄金晶)“近年来,市司法局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免费、法治惠民’的原则,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新闻发布会上,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俊峰介绍了司法行政部门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和成效。

据统计,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共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5个。全市现有105个司法所、74家基层法律服务所、63家律师事务所、10家公证处、11家司法鉴定机构、1家仲裁委、3067个人民调解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覆盖城乡,为群众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

坚持均等普惠。通过“法援进乡村”“公证进乡村”“司法鉴定机构进乡村”等活动,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农村、农民身边。2021年,全市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4万余人次,为农民工办理讨薪纠纷法律援助案件2100件,为农村群众就近办理公证服务、涉农司法鉴定服务160余件。

坚持为民便民。出台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便民利民措施,推出“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延时服务”等便民举措。2021年,法律援助机构共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解答10万人次,公证、司法鉴定机构为民办法律服务实事1500余件。在媒体开办《讲法说理》栏目,及时回应群众法治需求。与我市知名律所签约,安排律师在12348法律服务热线轮值,每年解答市民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

坚持创新服务。推行“点援制”,年均办案数量近7000件,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二,受援人满意率达95%以上。市法律援助中心被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公证容缺办理创新”“互联网+公证”等工作机制被列入全省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案例。全市515个社区实现律师进社区全覆盖,“周四有约”律师进社区活动坚持近十年,成为全省推广的服务品牌。

坚持服务大局。成立襄阳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港,组建由律师、公证员等17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着力助企纾困,服务园区企业700余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7000余人次。2021年,全市公证机构减免公证费21万余元。

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新闻发布会上,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郑小松介绍了我市“一网统管”建设的背景和建成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自2021年8月启动“一网统管”建设以来,我市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推动群众反映的高频事件快速处理、重大疑难问题及早化解,精心打造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的各类应用场景,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了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处置体系,打通了全市31个部门的70个信息孤岛,整合城市运行体征1300余项,在市级城运中心“一张屏”上,对襄阳24小时运行状态进行数字化呈现,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以“高效”解决群众反映的“一件事”为切入点,开发各类事件处置应用场景68个,梳理出12大类832个子项事件,形成了“发现问题即时派单、收到派单立即处置、处置效果群众检验”的全闭环工作流程。

“高效处置一件事”成效显现。围绕城市治理的高频事项,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明确处置力量、畅通联动机制、提高办事质效,为街道、村组、网格充分赋能,为部门发现和处置城市事件提供了高效便捷通道,真正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立以来,基层和部门通过该平台处置事件41万余件,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郑小松说,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让城市治理工作像绣花一样精细。

(本版图片由全媒体记者李旭晖摄)

【责任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