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 襄阳楷模

“保姆校长”谭承斌:坚守深山37载 薪火相传托起大山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6日16:5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白菲斐 通讯员 周晏安、陈国鹏)17岁当民办老师,一有空就奔走于崎岖的山路中,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演绎了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35岁成“保姆校长”,既是校长、老师,也是炊事员、保育员,在竭力管好学生的同时,更是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心灵成长,让“山里娃儿”开眼界、长见识、志高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8岁时,他以拳拳之心,劝说曾经的学生放弃大城市优厚待遇回村执教,联手撑起大山学子的“求学梦”。

如今,54岁的他仍留守山村,3名老师守护着13名学生,薪火相传托起大山的希望。

谭承斌辅导学生。  通讯员  供图

他,就是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白水峪中心小学校长谭承斌。37年来,他善于创新,探索出“三变”工作法,把一所山村学校打造成全镇先进。他大爱无疆,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200名学生,时刻不忘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将5000多名学生培养成材、走出大山,其中有中科院博士、优秀教师、飞行员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老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农村优秀老师”“襄阳楷模”等荣誉称号。

读书改变命运,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1985年,17岁的谭承斌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老师这个职业特别神奇,能把你不懂的,全部给你讲明白!”

白水峪片区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三四十里远的沟沟岔岔。每年9月开学季,是谭承斌最为焦虑的时候,经常有孩子因为家里穷、路途远或者不爱读书而放弃学业。“读书改变命运,不读书则可能苦一辈子。”谭承斌白天上课,晚上就近去家访,到了周末就背上干粮到更远的地方,一户一户上门劝说:只要我还在,就绝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当年秋季,谭承斌步行四个多小时来到小陈家,一听老师到家,不愿继续上学的小陈跑到山林里躲起来,直至天黑才回家。原本以为老师早已离去,没想到谭承斌仍在院中等候:“为啥不想上学?”几经询问才得知,懂事的小陈是为了给家里省钱。谭承斌当即从自己才3块多的月工资里挤出一些,为小陈买来铅笔、作业本,并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小陈。“小陈成绩好,不上学可惜了!”

熊家湾村是白水峪中心小学招生最远的片区,流失的学生最多。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上学,丛山峻岭的山路,谭承斌不知走了多少回。某年冬天,因记挂着还有一名学生未到校就读,谭承斌不顾天气恶劣又出发了。谁知,当晚天下大雪,谭承斌被困在山上,又冻又饿,直到第二天才跌跌撞撞回到学校,手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老师这么不要命地上门劝说,学生家长终于点了头。最后一个失学孩子读上了书,谭承斌开心地跳起来。

学生入了校,如何让他们安心留下来?除了正常的教学,让孩子吃饱穿暖成了谭承斌最大的心愿。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他带领学生们开垦了菜地,种上了黄瓜、豆角、白菜,还养起了4头猪和50多只鸡,让学生在劳动中丰富了学习体验,也保证了伙食营养。

学生上、下学,也是谭承斌操心的事儿。来就读的学生,最远的要坐一个小时的船,再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家长们很不放心。为保证安全,他创新提出了“三方三程一线”的接送办法,采取学校护送一程、摆渡员转接一程、家长接送一程的联动交接机制,保障了学生就学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交通安全“零”事故。

苦点累点没啥,误什么也不能误孩子!

2003年,谭承斌接任白水峪中心小学校长,如何让山里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成了他心头的牵挂。2004年秋,接受完课改培训的谭承斌把新教材拿到学校,老师们笑着说:“这么薄,几个星期就上完了。”谭承斌难过极了,他思索着如何改变,才能带领乡村老师“挑战”农村课改。

一年级的第一课是认识数字“1”。谭承斌让老师讲课,自己听课、讲评,再听课、再讲评,面对课本上“一栋房子、一个旗杆、一面红旗、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画面,老师们从刚开始简单介绍画面中有房子、旗杆、红旗、老师和学生,慢慢悟出了教会孩子认识“1”的概念,再慢慢领悟到,教数学也能借助“升国旗”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就这样,同一内容,有的老师最多讲了7次,谭承斌听了7遍,提了7遍建议。最后,这名老师哭了,感觉自己都讲懵了。通过解释、交谈、示范……谭承斌摸索出了把课改内容变活、教法变实、问题变小的“三变”工作法。在他的引领下,已近退休年龄的老师们逐渐吃透了教材,慢慢融入到新课改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一跃进入全镇先进行列。年过五旬的方老师感慨道:谭校长用行动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做老师的,再苦再累也不能误了孩子!

2010年,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患脑瘤病休,这可难坏了谭承斌。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已经40多岁的谭承斌决定向女儿“拜师”。他每天晚上借助网络跟女儿学起了ABC,还买来复读机、点读笔,现学现卖、边学边教,寂静的山村又传来了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大山里虽闭塞,但“山里娃儿”也得开眼界、长见识!谭承斌借助外出培训和对外交流,把城市里建筑、设施、环境、文化纳入到教学中,为孩子构建起广阔的精神世界。每年寒暑假,他还会为学生订制一份《在家表现情况表》,将帮家长做饭、在家打扫卫生等内容囊括进去,抓好学生的做人教育、习惯养成教育。

为了吸引和留住年轻老师,谭承斌凭借对山区教育的情怀与执着,多方求人,四处化缘,并专门设立“青年老师补助”,对愿意来校支教的老师,每人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而谭承斌自己,不仅一分钱没有拿,37年来,他还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200名学生,资助金额超过3万元。

在谭承斌的坚守与关爱下,不少山里娃走出大山:陈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飞行员;何则平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程天放现为中科院博士……提起这些学生,谭承斌觉得自己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只剩一个学生,也要将教学进行到底!

2006年来,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以及在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白水峪中心小学实现了入学免费、住宿免费,就连学生用的被褥、日用品都由学校免费提供,谭承斌再也不用担心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年长老师逐渐退休,年轻的老师却盼不来,让谭承斌忧心忡忡。为了留住年轻老师,“保姆校长”谭承斌像对待学生一样,想尽了办法,他主动上门做老师的思想工作,为老师们购买新床、被子,给老师添置衣柜、衣架等日常用品。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年轻老师的收入,终于有几名老师留了下来。

2017年8月底,三年服务期满的英语老师选择离开,情急之下,谭承斌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黄雪娇,请求她回乡支教。

黄雪娇的家与白水峪中心小学一墙之隔,虽毕业多年,但逢年过节,她还经常回校看看。加之大学学的是涉外导游专业,英语底子厚,谭承斌觉得黄雪娇是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更是山区孩子们的希望。

而此时,黄雪娇已经成家有了1岁多的孩子,且在武汉某公司拿着年薪,有很好发展。接到电话后,她犹豫了许久,想着谭校长30多年坚守山村,就是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能走出大山,黄雪娇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谭校长30多年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一幕幕,始终在她脑海萦绕。最终,黄雪娇选择了回到家乡,与曾经的老师谭承斌并肩作战。

之后,黄雪娇顺利通过谷城县教师岗位招聘考试,她义无反顾选择留在白水峪中心小学,从最开始的“救急”变为“扎根”。虽然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白水峪中心小学的学生从几百人锐减到了13人,但谭承斌与黄雪娇始终心怀信仰:“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在,我们都会坚守在校,将教学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