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各级人社部门坚决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求,聚焦重点产业,突出紧缺专业,扎实开展专家服务工作,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及各类科技资源与本地企业的对接合作方面下功夫,引导专业人才向企业和生产一线集聚,大力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释放发展活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再夺国牌,实现专家服务工作连续上台阶。继去年我市首夺专家服务工作国牌,即“湖北保康血耳研发与产业化发展专家服务基地”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后(全省唯一获得国家20万元资助),今年我市又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并筛选了“湖北谷城稻菇轮作高效种植产业提升项目”,申报“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
尽早谋划,做到全方位匹配需求。在年初全省“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启动前,市直人社部门聚焦我市“144”产业集群,在全市11个县(市、区)广泛调研,积极动员并组织指导企业挖掘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瓶颈进行需求申报,共在216家企业征集各类需求246项,居全省第一。
在此基础上,人社部门进行认真筛选,确定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82项纳入省级活动需求,通过“院士专家企业行”小程序由专家与企业进行线上全流程双向选择,最终成功为全市53家企业精准匹配专家54位,在各县(市、区)实现了覆盖。
其中,本地专家7位(来自湖北文理学院),市外省内专家45位(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省农科院、省林科院4所科研院所),外省专家2位(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不论是选派专家的数量,还是服务企业的数量均创历年之最,进一步充实了县市区、企业的专家人才库。
精准服务,做到全周期纾困解难。“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启动后,各匹配的院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生产一线,围绕解工艺难题、破技术难点、攻产品难关、促合作创新,积极为企业提供指导。
中南民族大学胡小强教授深入襄城区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帮助企业优化创新醚加氢生产工艺,提升了产品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为该企业万吨乙烯基醚产线的投产贡献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刘可帅服务于宜城市湖北山特莱新材料有限公司,多次到公司开展实验指导,议定就再生聚酯的高值化再利用开展深入合作,研发“再生低粘聚酯切片”,目前已签订协议,并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才50人次。
华中农业大学邱法展教授与襄阳正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接后,主动将人才下沉一线,目前已有16名华农研究生长期驻守在该企业位于襄州区黄集镇200亩试验基地,开展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省农科院研究员高春保与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初步解决了企业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的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在省农业农村厅种业“揭榜挂帅”项目中成功入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会同湖北文理学院教授鲁俊与老河口市湖北雪飞化工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进该企业技术创新,解决了科研生产线技改提升问题,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共同推动的科技创新成果—射钉紧固件项目,有望十一月底投产运营,联合建设的“雪飞特能材料科技研发中心”,着眼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滑服务于保康县湖北黄龙观核桃发展专业合作社,针对核桃种植基地林下套种中药材品种杂乱问题,提出了部分品种进行改良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预计改良后的基地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50万元。
当好纽带,做到全要素合作深化。专家服务工作一头服务专家、一头服务企业,人社部门通过建立人社服务专员制度,当好专家和企业间的纽带,为专家赴企业深度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截至今年9月底,“院士专家企业行”工作已初见成效,已为企业提供服务228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7项,正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9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29项,达成项目协议31项,推动共建平台6个,累计为企业培训人才922人次,为企业引进人才35人,专家“师傅带徒弟”81人,达成协议金额865万元,在企业引才引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升企业综合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市企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以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智力成果向襄阳集聚为目标,持续促进专家与基层企业交流沟通,继续为基层发展聚智赋能,特别是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咨询、科技推广、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好平台,促进和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推动襄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记者:徐勇;通讯员: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