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扬产业之帆 谋发展新篇 ——高新区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扫描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7日11:19 来源: 襄阳日报

当前,难题与机遇并存,抢占新赛道各方你追我赶。定方向,拿盘子,谋划新一轮发展,高新区登高望远。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高新强。《关于建立高新区八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的通知》(简称《通知》)下发一个月以来,高新区各级各部门以《通知》为指引,起底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在“破”与“立”的攻坚中,破解新一轮发展“密码”,政企携手描绘高新产业发展壮阔新图景。高新区产业发展在昂扬的氛围中,拔锚前行。

回望30年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基础雄厚

30余年高新产业发展积累,为接下来的产业发展绘制了新坐标的原点。

从产业大局来看,高新区是全国东风汽车生产基地的核心板块,由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拱卫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连续稳住千亿基本盘;细分来看,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基础好、前景阔。

在汽车制造领域,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承担着东风日产中高端车型的生产,新项目值得期待;东风汽车股份制造总部襄阳工厂是全国最大的轻卡生产基地,今年连续多月保持高产状态,且绿色制造工厂项目即将投用;东风纳米襄阳工厂是东风纳米S3平台首款车型——纳米01的生产地;东风德纳是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东风康明斯是国内领先的中重型发动机生产基地及动力总成供应商;航嘉麦格纳是国内同时具备精冲、热处理、自动化装配和精冲模具设计与制造四项关键工序能力的座椅调节机构唯一生产厂家;达安检测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试车场。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航空救生装备制造基地;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节能商用永磁电机、高效节能城市轨道永磁电机的主要生产基地;金鹰重工轨道养护车销量全球第三、全国第一;襄阳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渣浆泵制造基地;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是亚太地区唯一同时实现中国商飞、空客、波音飞机旅客座椅交付的企业;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将冷喷涂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全面投产;襄阳惠强是国内最大的干法隔膜制造基地;骆驼股份蓄电池产量全国第一,是相关领域亚洲最大服务商;回天新材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用胶生产基地,是国内首家胶粘剂企业技术中心;德普电气是国内高压大功率动力电池测试装备制造基地;国网绝缘子是国内最大的绝缘子制造基地;湖北新华光是我国最大的特种光学玻璃生产基地;嘉辐达科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节能保温材料制造基地。同时,高新区还是湖北最大的软磁材料生产基地、软起动等智能电气设备生产基地……

每一项“第一”,都是技术和品牌的积累,通过供应链发展产业链非常具有攻坚潜力,看清了这些,高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也就有了根基。

截至2022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168亿元,占全市20%;规上工业总产值3515.5亿元,占全市43.1%;拥有各类企业2.4万家,占全市17.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06家,占全市20.3%;上市公司9家,占全市64.3%;36家企业入围2022年襄阳市百强工业企业,其中11家跻身前20强。高新区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40余张“国牌”,在全国17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实力排第三十四位,在全省12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第二位,在汉江流域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第一。

从高新区今年1—9月数据来看,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41.9亿元,占据八大产业(六大制造业产业)产值1798.4亿元的一半。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高达四成。产业强,高新区就强;高新区强,襄阳就强。高新区积极对接我市“144”产业集群,加快主导产业升级、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变、高端化引进、融合化发展是永远的追求、主题和目标。

此次提出的高新区八大主导产业涉及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经济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从整体格局看,产业布局完整,传统产业延续中有突破,新兴产业突破中有支撑。

从发展保障看,“一城两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势头已定。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襄阳科技城,已经成为国家级孵化器、汉江流域科技创新平台;22平方公里的襄阳自贸片区全域在高新区内,2平方公里的襄阳综保区成功获批;三个工业园区定位明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经济规模持续提升。随着比亚迪、骆驼等一批新项目、大项目落地,深圳工业园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指日可待,三大园区协同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从科创实力看,高新区有2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室,6个市级实验室。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6万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5000余人,本(专)科学历人才5.5万余人;与15名院士开展合作,先后引进培育“万人计划”5人,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4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8人;省级青年拔尖人才2人,襄阳市杰出人才4人,襄阳市优秀人才29人。入选市“隆中人才计划”156人,入选数量占全市总量50%以上。

从科创平台建设看,高新区拥有各类科研平台208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04家,市级9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国家级检验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工程研究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0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3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5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

从新的赛道方向看,高新区在一些领域逐渐产生新的蓬勃发展趋势。依托航天42所的研发技术积累,在未来几年,技术转化可带来上百亿产值;以大力电工牵头的钒储能产业开始发力,一个百亿乃至千亿级产业可以期待。

展望新产业体系

做强八大产业彰显使命担当

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未来高新区产业发展何为主导、靠什么支撑?

从区域产业规划,到片区责任担当,高新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重新审视区情,根据市委、市政府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和建立全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专项工作机制,注重国家、省、市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前瞻性引领,以突破性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核心,按照创新驱动、突出优势、链式发展、培育生态的思路,构建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八大主导产业体系发展新格局。

汽车产业包含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现有传统汽车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产品质量和效益。主要目标是汽车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含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强化铁路工程机械、航空座椅和救生系统、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的产业优势,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装备制造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包含光伏产业、储能产业、光学玻璃、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主要任务是围绕锂电、氢能、光伏等重点新能源,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突破发展钒液流储能技术、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将高新区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光学玻璃、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基地。主要目标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包含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主要任务是对照全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分工,着力构建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整机、核心零组件、方案研发设计等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发展汽车电子、电线电缆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主要目标是电子信息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包含生物医药产业、康养产业、医疗器械等。主要任务是注重构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生物医药类企业,大力充实生物医药基础,提升高新区生物医药水平;发展中成药,推动高新区中药企业现代化进程;瞄准保健市场,大力发展保健品及高端保健医疗器械,打造集保健品、养老、疗养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格局。主要目标是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包含资源综合利用等。主要任务是依托节能环保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提升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产性废旧金属综合利用,着力发展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产业。主要目标是节能环保产业到2025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数字经济产业包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主要任务是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强化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四大数字技术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以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工业创新中心)为基础,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要目标是数字经济产业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高端服务业包含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财税服务、法律服务、总部楼宇经济等。主要任务是以襄阳市检测认证产业园、国家汽车检测中心为基础,聚焦主导产业搭建一批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功能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财智联盟,聚焦一批企业服务类公司,做好企业诊断、数据增信、财税服务、法律服务、科技咨询等。围绕襄阳自贸片区“四港一区”建设,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形成现代物流交通体系,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做好空间规划布局,引进总部经济。主要目标是高端服务业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从《通知》可以看到,到2025年,高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架更加优化,千亿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依然稳固,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向新趋势更加明显。

创新驱动、突出优势、链式发展、培育生态

新一轮产业发展吹响“冲锋号”

立足发展新坐标、谋划发展新方向、确立发展新目标,新蓝图已绘就,落实工作机制非常关键。

接下来,怎么干?高新区绘出了清晰的“作战图”,一个优势产业、一到两名领导包保、一支招商团队、一支产业研究团队、一套行动方案,推进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招引培育链主企业。

找准每个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方向,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图,培育和引进 1—2个“链主”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链主”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入驻或建设特色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模式开展招商合作,完善产业生态。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条关键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产业链领航企业,加大培育力度,落实常态化指导服务,打造一批产业链关键企业。

——加快建设科创平台。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人才、设施等创新优势,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联盟,寻找产业发展链条中的热点、痛点和空白点,进行针对性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促进创新成果就近就地孵化转化。深化校地合作,通过共建、设立分支机构、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大专院校设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分产业设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现有研发机构提质升级。

——提升完善配套服务。

结合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工作,聚焦特色产业园区培育、提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满足主导产业在资源、要素、人才、交通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化发展需求。认真落实降本减负和政策兑现,严格落实“无申请兑现”等系列改革举措,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释放“制度红利”,让各类扶持政策更好更快惠及市场主体。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

紧盯行业领军企业、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点企业,以及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全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认真抓好各项要素保障,对重大项目实行“六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个包保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推进方案、一张项目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强化跟踪服务,精确掌握项目进度情况,了解企业诉求,做到领导在项目一线指挥,情况在项目一线了解,问题在项目一线解决,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条件。按照“26211”机制倒排工期,阶段化推进,确保项目按期落地、按期开工、按期入库、按期纳统、按期投产,提高项目转化率。

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区通过健全完善规划引领、差异化支持、园区集聚、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招商引资、链群建设联动工作机制,解决传统产业破旧立新的问题、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问题、新兴产业无中生有的问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挑重担、作贡献。

策划:周向明 陈柱 杨柳

文字:全媒体记者杨柳 黎贵波 通讯员乔凤梅 曹桂敏 夏慧慧 陈建 王辰博

图片:全媒体记者王虎 李旭辉

【责任编辑: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