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晋开学 全媒体记者 周红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也就是俗称的“小田并大田”。在基本农田一时难以增长的前提下,如何高效耕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
今年5月,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的襄州区成为全省首批“小田并大田”试点地区。如今,半年多过去,进展如何,成效如何,又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12月下旬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该区通过“小田并大田”试点,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抱团发展”转型,还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标,乡村振兴向纵深迈进的襄阳实践清晰明朗起来。
摸清底数,落实好三个“耕种区”
为有效稳步推进,襄州区决定启动第一批“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今年5月初至10月中旬,将襄东片区双沟镇周李庄村四组、张家集镇黄洼村三组、峪山镇宋冲村一组、黄龙镇黄沟村三组、程河镇乔庄村八组九组、朱集镇下湾村五组定为试点先行。
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创新提出“三段九步法”:“三段”即先认田、后改田、再交田三个阶段;“九步法”即组织发动、政策培训、摸底登记、化解矛盾、选择模式、制定细则、组织实施、完善手续、总结经验。
人口、土地、产业是“小田并大田”的关键因素,并田过程中摸清了农户底数,包括在外务工不种地人数、在家种地人数、在家不想种地或不能种地人数等农户人口分布情况,还有旱地、水田、管饭田等面积及分布,以及村级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底数。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谋划和落实好三个“耕种区”,即“自种区”“流转区”“托管区”。“自种区”一般靠村庄、靠路、靠河且交通便捷、排灌畅通,由有自行种植意向的农户优先选择耕种;“流转区”一般承租给具有规模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其整治后连片耕种;对于不想流转土地但又因年迈无法种地的农户,将其田块统一集中到“托管区”,交给种植大户统一托管种植。
黄沟村三组共有农户57户254人,地块517块,户均耕地9块,土地碎片化严重,且半数以上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大量耕地被闲置。在成为试点村组之一后,村“两委”征集村民意见达成共识: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离家近、靠近农路、水源的位置,形成自种区;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并田的时候征求了我们意见,量亩数、签协议时都有镇上的纪委干部在旁边监督,很安心。”黄沟村二组村民张梅赞不绝口。
“这样一来,不种地的村民能拿到租金,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村集体也能在流转土地中获益,多方共赢。”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良习说,村里把零散地集中,去掉不必要的田埂,根据地形合理布局沟渠,每块耕地面积增至30亩到100亩。
目前,黄沟村已整合土地面积437.71亩,其中试点三组219.57亩,带动二组218.14亩。“村里正联合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改造后的土地打造成‘中化智慧农场示范点’,通过集中机械化作业,亩均效益提高200元以上。”张良习介绍。
截至目前,襄州区各试点村已(拟)签流转协议388份、互换协议121份,规模化土地面积达4950亩,规模化率达96.8%。
消除顾虑,源于“一碗水端平”
地块有好有坏、有远有近,处理不好,不仅工作难推进,还会遗留很多矛盾。怎么办?襄州区决定借此契机,让差田都变成好田,“一碗水端平”,这也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
为了支持试点村屯开展“小田并大田”工作,襄州区投入4000万元,对参与试点的7个村屯2.2万亩的土地,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土地平整、完善井电配套设施、修建机耕道,改善试点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这给并田工作提供了极大支持。
程河镇乔庄村的村民们过去一直饱受耕地狭长的困扰:地不好犁、水不好浇、农机不愿来,耕种面临重重麻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乔占国告诉记者,各家各户的田块之前太过分散,好坏差别也很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消除了村民们的顾虑。乔庄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623户,其中八组、九组是试点组。目前已有78户262.78亩地完成了地块互换,由原先的户均3块田,并成1到2块田。
峪山镇宋冲村处于丘陵地带,户均地块多达12块,一度成为襄州区并田难度最大的村。灌溉,是困扰宋冲村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有活水,日常耕种基本靠天收。“要是解决了水源问题,分到哪块地其实也无所谓。”村民吴志龙吐露心声。
吴志龙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这也成为宋冲村党支部书记张理的一块心病。如今,随着地块差异的缩小,加之思想工作到位,宋冲村一组地块由原来的585块减至现在的176块,减少了409块;一组村民毕坤,由并田前的19块减至现在的5块,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和农民耕种难的问题。
记者从襄州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襄州区“小田并大田”试点村组的群众支持率已经从今年5月份的80%提高到了95%以上。
兼顾诉求,初步实现“三增”目标
“小田并大田”的过程就是了解诉求、把控诉求、实现诉求的过程,而诉求主要来自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方面。农户诉求主要是提高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诉求主要是实现连片规模化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诉求主要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诉求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地整好了,并田顺利开展。拥有大规模的平整土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肖逾将视线瞄向了宋冲村。他的合作社今年刚签下一笔3000亩小麦种子繁育订单,但合作社只有1000多亩农田,还需要再流转至少2000亩。“在以前,这么大块集中连片的农田几乎找不到。”肖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过来,继续他的小麦育种事业。
自从家里13亩碎片地变成一块田后,黄龙镇黄沟村三组村民梁胜金不再为年纪大了、种地力不从心而发愁。他将连片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能增收近3000元。
将“小田并大田”工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大了试点工作的联动效应,推动试点区域配套完善机井、电线、机耕、路、沟、渠等农业公共设施,补齐水、电、路三大短板,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大而齐“形状”。同时,“大块优质农田”也便于引进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农村土地真正“活”起来,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目前,已初步实现“三增”目标,即实现了农田增量,通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田并大田”有机结合,试点土地面积从5111亩增加至5216亩,增加105亩;实现了农业增效,发展3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并田后每茬机械播种或收割时间缩短3至5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实现了农户增收,并田后每亩机械种植成本降低100元左右、增产10%,亩均流转价格由200多元提高到600元以上,亩均增收3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