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技艺。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摄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通讯员 陈赛
“老公公背儿媳过河——出力不讨好”是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宜城艺人还就此编成了民间传统舞蹈老背少,借助道具,一人分饰两角,表演十分风趣,深受百姓喜爱,并流传至今。本期,我们走访非遗项目老背少的传承人、襄阳花鼓戏剧团副团长田燕,听她讲这项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故事。
据民间故事及歇后语创编
记者:这项技艺发源于什么时期?有什么传说故事?
田燕:从有文字记载的传承人看,其历史可上溯到清末时期。第一代传承人吴楚赋,出生于1912年,擅书画,十九岁时,随汉剧琴师陈文鼎学会老背少。几十年来,吴楚赋不但亲自演出,还传授给宜城的王桂芝等人,为该舞的流传作出重要贡献。
吴楚赋曾介绍:很早以前,在宜城西山的天河坪住着张老汉父子俩,儿子娶媳妇后出外打工,家中只剩公媳二人。有一天,风雨交加,儿媳突染疾病。张老汉心急如焚,忙取雨伞陪儿媳去几里外求医。行至途中,遇一小河,河上桥板被洪水冲走,为救儿媳生命,老汉只得背着儿媳过河。谁知到达对岸后,遇一地痞,将公媳俩羞辱了一番,儿媳羞愧难当,张老汉气得顿足捶胸。当地人就将这个故事编成了歇后语,编成了民间舞蹈。
记者:一般什么时候演出?演出中一人分饰两角,需要借助哪些道具?
田燕:以往每逢年节或灯会,宜城乡镇街道或广场舞台都可见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表演。
老背少的表演主要凭借两种道具,一是公公的假上身,二是儿媳的假腿。表演者(过去多为男性)胸前挂公公假上身,身后系儿媳假腿,合起来就像公公背儿媳,表演十分生动。由于公公上身和儿媳下肢是道具,所以要求表演者两脚走公公步法,上身做儿媳姿态,而且始终围绕“背”来表演。
我们现在使用的表演道具是本地工艺大师易泽林制作的,以前他也在剧团工作。
记者:舞蹈中有哪些主要动作?
田燕:主要动作包括一步一沉、左右跄步、踩石过河、滑跪步、单跪步、上山步、下山步、分草探路等。
艺人的口诀是“重心下沉两腿蹲,一步一沉前倾身,点头探望腿打颤,老少两体一身分”。该舞蹈的主要“动律”是:颤动、屈膝、耸肩、下沉,有“颤、耸、沉”的动感,形象地表现了公公背儿媳的神态。
表演者双腿多屈膝,步法较稳沉,而上身很灵活,上下截然不同的风格,较好地塑造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双重性,使舞蹈十分风趣。
记者:音乐上有什么讲究?伴奏乐器有哪些?
田燕:老背少由打击乐伴奏,乐器有扦鼓(即板鼓)、大锣、大钹、小锣。常用的曲牌有滚头子、撕边、闷锣等。音乐节奏鲜明,铿锵活泼,演奏时紧随舞蹈动作变换快慢强弱,较好地烘托了舞蹈的气氛。
一人演好两角不容易
记者:您哪一年出生?什么时候接触老背少这项技艺?
田燕:我1976年出生,1991年进入宜城曲剧剧团(后改为襄阳花鼓戏剧团)。老背少是该团演出节目,当时是剧团老师李声秀在表演。第一次看到老背少,我非常震撼,欣赏了许久,分不清哪是真人,感觉很有趣。
记者:您后来是如何识别清楚的?
田燕:我向李声秀等老师学习,也到文化馆向王桂芝老师请教。原来,表演者先穿上公公的便裤、白布袜和黑布鞋,将彩裤、绣花鞋穿在儿媳“下肢骨架”上,并置于背后,上端的带子从后背至前胸交叉,绕腰部系牢。然后,将公公“上身骨架”置于胸前,后背的带子挂在脖子上,在“上身骨架”上穿“茶衣”,系白短裙。接着,表演者穿上儿媳的绣花衣。最后,将公公“上身骨架”手腕处的带子系在儿媳“下肢骨架”的脚腕处。
常言说“一心不可二用”,而演此戏要“一心多用”。我无数次在镜前揣摩一人分饰两角的窍门,这需要在自身的表演上做到分离人物,还要巧妙地使用道具来“迷惑”观众,对身心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表演的时候,要全程控制5斤多重的道具。在做儿媳动作的同时,还要兼顾脚下公公的步伐。这样,一心多用,需要在每个动作练熟之后,再合成练习。
记者:您还会哪些表演形式?
田燕:除了曲剧、襄阳花鼓戏,我还会唱歌、跳舞、演小品。我参演的兰花筒《卖袄》、主演的花鼓戏《杀庙》、参演的抗战题材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主演的现代小戏《双推磨》、主演的现实题材襄阳花鼓戏《醉美莺河》获得了各类荣誉。
舞台上,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我们基层演员的舞台不仅在剧院,而且在城市广场、乡村、学校。在一场演出中,每一个人物都很重要,角色无论大小,只要用心,一个小角色也能演得很精彩,也能让老百姓看得高兴。
专业剧团要有担当有作为
记者: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老背少目前的传承情况如何?
田燕:的确,如今大家多为生活奔忙,很少有时间、精力来传承非遗项目。我认为,地方剧团应该是当地文化的继承者与引领者。专业团队和文艺人才进行传承,会学得更快,传播得更广。对于非遗项目中涉及到艺术表演的,地方剧团要有作为,有担当,要去继承和发扬。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剧团就排了传统剧目《哑女告状》。其中有一段,哥哥背着妹妹前往衙门告状,中间也有与老背少类似的情节,如一路翻山越岭,渴了摘野果等。
记者:目前,老背少演出情况如何?如今,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怎样才能让观众更加喜爱它?
田燕:我们在重大节假日、项目庆典,还有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文艺进景区等活动中进行演出,广受群众欢迎。如果文艺爱好者感兴趣、想学艺,我们乐于传授这项技艺。
当下,观众的视野更开阔,接受的文化熏陶更多元化,审美情趣也不再那么单一,这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具有挑战性。因此,我将不断探索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表演方式,如:服装和道具上,制作工艺更加精美;动作技巧上精益求精,追求形态和动态的美;演绎上更活泼一些,尽量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运用这项技艺,融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剧目等。
今后,依托剧团,我们会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传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