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倩 通讯员袁康 李艳)近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2023年,全市工业战线全力以赴稳增长、千方百计提质效、多措并举促转型,推动工业经济承压前行、平稳运行、质效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其中,我市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居第49位,较2022年前进5位;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稳”的格局没有改变。2023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企业、促成长,抓项目、促投资,抓新增长点、促排产出力,全年工业经济总体上实现平稳增长。
“进”的态势愈加明显。2023年,全市企业成长培优工作进一步加快,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总数达到6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3家,总数达到324家。同时,企业效益回暖向好,企业内生发展动能增强,“进”的力量进一步积蓄。
“强”的基础逐步夯实。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东风股份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项目加速推进,东风纳米01实现量产;汉江重工、航天42所、航宇嘉泰等一大批上天入地、翻江跨海的“国之重器”,彰显“襄阳制造”的强大实力。同时,智能制造成效显著,培育了回天新材等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2家省级试点示范,新增数量居全省首位。培育国网绝缘子、金耐特等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我市国家级绿色试点示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新”的动能不断增强。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同比增长25.6%。新的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同比增长22.5%。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6%,较202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创”的热度持续升温。产业创新动力不断释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0家,实现两年翻番。航鹏化动成功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6家,占全省的15%。五二五泵业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了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际华三五四二“未来纺织制造业创新中心”被纳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名单。隆中实验室科技成果持续转化,依托先进陶瓷、含能材料等关键技术,投资50亿元的储能装备产业园、投资55亿元的高活性金属含能材料产业化项目加快落地。
“优”的环境稳步提升。园区质量不断提升,改造升级后的6个化工园区全部通过省级认定,谷城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县域省级开发区。服务型制造平台加快壮大,万洲电气、骆驼集团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