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金荣在诗词教学中融入古琴吟诵。
襄阳自古是诗词文化高地,山水秀美,胜迹处处,无数诗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有感写下《与诸子登岘山》,流传千古;李白游襄阳,陶醉美景之中,留下‘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的佳作。”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举行师生诵读、赏析诗词等系列活动,让诗意充满校园,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擦亮诗教特色教育品牌。
拥抱诗意春天 校园掀起诵读热潮
4月9日,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开展“拥抱诗意春天 探寻诗画襄阳”春季岘山研学活动。“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600余名师生,从学校出发,往返10公里,途经习家池、凤林古渡、岘山等地,每到一处景点,他们通过班级齐诵、个人诵读、精品讲解等形式,沉浸式地领悟《与诸子登岘山》《岘山》《习池晨起》等经典名篇。“苏轼将景与情巧妙结合,我能从中感受到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人生之路很难一帆风顺,我希望像苏轼一样,能乐观面对困难,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站在岘首亭前,读起苏轼的《襄阳古乐府·襄阳乐》,高二(1)班学生舒诗怡感慨地说。
“学校坐落于岘山脚下,深受文化浸润,读诗词、爱诗词、写诗词一直以来是我校的文化传承。”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团委副书记、高二语文教师张爽介绍,春季岘山研学磨砺了学生意志力,增进了他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与感情。让学生亲临诗人笔下的景点,能让他们对这些诗词的意蕴情感有更深体悟,是一场文化之旅。
为了传承古典诗词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作积极性,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根据学生年龄、学习特点,在不同年级举办一系列诗词活动。高二年级通过春季岘山研学,身临实地实景,以此感悟诗词意境,表达自我感怀。高一年级则通过举办诗词大会,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诗词文化的了解。
“山寺、钟鸣、黄昏……根据这几个词,大家能否猜出是哪句诗?”“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3月底,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高一年级举行诗词大会,分为背诵接龙、品画猜诗、诗句九宫格、诵读表演四个环节。活动时,学生们胸有成竹,争先抢答,对诗词名篇如数家珍,纷纷高声吟诵,表达喜爱之情。活动涌现出一批表现出色的学生,如高一(8)班的武为豪与高一(5)班的李红柯。
所谓功夫在平时,学生拥有深厚的诗词底蕴,离不开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的点滴涵养。附中学子的一天,是被诗词诵读声唤醒的,早自习学生会声情并茂朗诵;语文课前,教师会预留五分钟,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讲解,并展开讨论,充分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与成长机会。“为什么孟浩然会读罢羊公碑后泪沾襟……”学生们在探讨中,体会诗词文化的魅力。
学科融合 探寻诗词中的襄阳
身穿汉服,走进临汉门,登上古城墙,吟唱一首古诗词,在声声关情中感受古人意境……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音乐学科组开展的“乐律润襄阳”系列活动中,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将诗词编入曲调,并配上古城美景,演绎诗词的雅韵之美,拍摄而成的诗歌音乐短视频受到众多网友点赞好评。
“音乐与诗歌本身就具有一定关联性和相通性。”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音乐教师、音乐美术教研组组长李艳阳介绍,许多诗词本身具有吟唱形式,如《长歌行》是一种民间歌谣,以音乐的形式得以流传。又如宋词,每首词都有着它固定的曲调,“依调填词”是词创作的一大特色。李艳阳表示,受学科的启发,于是组织学生选取一些与襄阳有关的、咏赞襄阳景色的诗词,让他们仿照名家的创作手法,创新性地将诗歌与音乐结合,拍摄、演唱、制作一系列古诗吟唱作品。李钦曌制作的《汉江临眺》、赵一帆制作的《檀溪》、孙圆梦制作的《登襄阳城》等多部作品已陆续发布。
在诗词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均为探索学科融合新路径而努力。在高一(1)班课堂上,语文老师王金荣身着汉服,将古琴带入课堂,她边抚琴边吟唱诗歌,让许多学生为之振奋。“没想到古诗词还可以这样学习。”“因为有些诗比较长,背起来比较枯燥,而吟诵是有旋律在里面,吟诵着就能把它背下来了,非常有意思。”学生们表示,这种新颖的诗歌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非常有趣。
“因为吟诵就是古人的读书方法,通过此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在诗词中领略襄阳之美。”王金荣说她学习古琴,就是希望在课堂上通过吟唱的方式,让学生与古人进行跨时空对话,感受古人的理想与情怀,以此激发学生对人生理想的思考。此外,王金荣还邀请有特长的学生与自己合奏,她抚琴,学生弹琵琶或古筝,她们身穿汉服、齐声吟唱古诗词,成为附中亮丽的风景线。
诗词育人 打造诗教特色教育品牌
该校高二(9)班学生周志豪酷爱诗词,他从高一开始尝试创作,如今已创作出诗词300余首。“这些诗词都是我有感而发,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抒发情感,是件很幸福的事,也很有纪念意义。”周志豪说,学校诗词氛围浓厚,老师经常教学生如何仿写古诗词,给予了学生创作土壤。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用词会更加准确、词意表达更恰当。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热爱诗词创作,喜欢彼此探讨、相互鉴赏提出意见,享受在诗词中徜徉的感觉。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创作、诵读中,能提升审美能力。”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郭劲松介绍,为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学校深入挖掘打造了一系列诗词校本课程,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仿照名家名句,自行创作。在近期的公开课上,郭劲松以《谢秋娘·襄阳好》为教学案例,通过理解诗意,分析结构,让学生以景点、特色产物等为题材,引导他们创作出自己眼中的“襄阳好”。
襄阳好,最好羊祜山。堕泪碑铭志士魂,纪念塔存英雄胆,英风永流传。——高二(8)班 刘紫涵
襄阳好,最好是唐城。巍峨古殿耸天立,四海宾客笑脸迎,盛世气象新。——高二(8)班 陈珺洁
襄阳好,最好习家池。六角芙蓉第一园,《汉晋春秋》千古辞,盘桓还归迟。——高二(8)班 蔡玉婷
襄阳好,最好鱼梁洲。碧草蓝天客自往,清波绿水鱼儿游,仙境唯此有。——高二(8)班 丁佳怡
襄阳好,最好是汉江。依依杨柳风光好,悠悠碧水万年长,游人心飞扬。——高二(8)班 杨世欣
襄阳好,最好古城墙。砖石斑驳诉沧桑,护城碧水映斜阳,岁月静悠长。——高二(8)班 张梦佳
襄阳好,最好是隆中。卧龙草庐三顾地,翠竹苍松一心同,千载谁伯仲。——高二(8)班 张璟珺
襄阳好,最好是北街。烤串咖啡牛肉面,飞檐青砖仿古宅,游客四海来。——高二(8)班 李抒璠
五月诗会 让青春在诗歌中绽放光芒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中华文化的长河,千回百转,浩浩汤汤。诗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情感的流露,是思想的火花,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我们以诗歌为媒,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激情与感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日子里,我们共同举起诗文这樽美酒,开启美的旅程……”5月9日,在学子们阵阵欢呼声中,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诵中华经典 拥诗意青春”第九届羊祜山文化艺术节之五月诗会拉开帷幕。这是该校的重要活动,也是该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同时也是检验诗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鲜衣怒马少年吟,风华正茂青春颂。诗会上,学生们穿越诗歌的时空隧道,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引诗情到九霄。节目既有以学生为视角,通过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构想孟浩然看见如今的襄阳是何感受的《穿越之襄阳奇遇》,又有融合古筝、扬琴、琵琶等乐器,舞乐吟诵《唐宋诗韵》等节目。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梅昌黎表示,举办五月诗会,不仅是对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大家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希望学生能够用最美的声音、最真挚的情感去演绎每一首诗歌,诠释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感受诗歌的魅力与力量。激发更多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与兴趣,不断学习,通过诗歌朗诵不断汲取文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让诗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瑰宝,是植根于民族精神、民族语言和民族风尚,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样式,具有“厚人伦、美教化、正得失、移风俗”等社会功能。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表示,将积极发挥文体育人特色,夯实文化课实力底座,为学校“一主四特”办学增添高质量发展动力。
如今,在附中校园,诗进课堂、诗入书画、诗城歌舞蔚然成风;千人诵读诗词,百人创作诗词的学习氛围更浓厚;让诗化人生、美化环境、淳化校风更明显。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将继续增强诗词育人功能,培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图文:魏崴 周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