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引丹渠:襄阳的“红旗渠”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8日10:35 来源: 襄阳晚报

排子河渡槽(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供图)

□施锦华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1969年11月,引丹工程开工;1974年7月,引丹渠主体工程通水。

引丹工程是襄阳18万儿女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修建而成,被誉为襄阳的“红旗渠”。

1 引丹济“三北”

位于光北(原光化县北部,今老河口北部)、襄北(原襄阳县北部)、枣北(原枣阳县北部)的“三北”地区,是鄂西北历史上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地区,缺水是一个重要原因。“三北干旱多,缺水无奈何,种的芝麻不结角,种的苞谷不结坨”——这首民谣是新中国成立前“三北”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彻底改变“三北”严重缺水的面貌,1969年11月,引丹工程正式开工。

引丹工程是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灌区工程的一部分,是开发“三北”地区的骨干工程,也是襄阳市当年最大的引水工程。灌区西北毗连丹江口水库,西南抵江汉平原,北与河南省接壤,东以唐白河为界,总面积为2980平方公里。其中,除唐白河河心夹河套的13万亩耕地自成独立灌溉系统外,引丹渠控制灌溉面积为210万亩。

引丹工程于1960年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会同原襄阳地区水利局勘测设计。1969年1月,襄阳地区成立丹江口渠道工程指挥部,当年5月1日原光化、襄阳两县工程破土动工。由于地形地质复杂,经原水电部和省领导批准,工程于1969年10月3日改线,将渠首引水隧洞转至清泉沟。

清泉沟引水隧洞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北部,跨两省三县:进口在河南省淅川县香花公社杨湾村南,洞身穿过邓县前杏山村,出口在湖北老河口市袁冲区的黄庄。隧洞工程由穿山隧洞、明拱隧道两部分组成,全长6775米。其中,隧洞长5890.4米,为拱型断面,高、宽各7米。明拱隧道紧接穿山隧洞出口延伸,长884.6米。隧洞进口设有塔式进水闸,塔顶高175米,塔身高32米,内径为9.2米。丹江口水库的巨大水源从引水隧洞穿过,流向千年干渴的原光化、襄阳两县北部的广阔土地。

这一工程方案,由省、地两级党政机关确定并报请原水电部批准后,由原中共襄阳地委书记焦德秀兼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董华生、沈汉民两位副书记任副指挥长。工程先后抽调原地委、专署直属机关及原光化和襄阳两县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30多名,还有一大批普通干部,以及两个专业施工队的工程技术人员250多名,共投入资金3200万元。

2 “地下长龙”——清泉沟隧洞

清泉沟隧洞是引丹工程中难度最大、最关键的渠首工程。这条“地下长龙”是襄阳人民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在整个隧洞施工过程中,有62名施工者不幸牺牲。

清泉沟隧洞于1969年11月20日开工,由原光化、襄阳两县组织劳力3万余人,至1972年10月竣工,历时3年多。

在6775米长的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一是隧洞塌方;二是施工的工作面窄小。隧洞塌方的原因是山底石质有裂隙。当隧洞开挖到裂隙时,破碎的岩石和泥土随着泉水一起坍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粗大的圆木搭成支撑排架,顶住可能塌下来的岩石,人们就在支撑排架下不断开挖,挖一段支一段,再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拱形的支撑体。在全隧洞的9个工作面上,每个工作面一次就上数百人。1.5米深的炮眼,风钻工只用45分钟就能打完;翻渣工为了抢时间,几乎是趴在风钻工胯下扒渣;拉车工像在运动场上赛跑一样,飞奔着把一车又一车石渣拉出洞去。在工作面上,人们只能听到风钻机震耳欲聋的嘟嘟声和人们用铁锹铲石渣的嚓嚓声。安排工作时,必须对着人的耳朵大声吼叫,或用手势比划示意。工人们浑身沾满岩石灰尘,在洞顶流下的泥水和身上的汗水混合下,一个个全都变成了泥人,只有两只眼晴和两个鼻孔依稀可辨。

1972年7月1日8时30分,暴雨骤降,50分钟降水150毫米。沟水暴涨冲进隧洞的一、二号斜井,不到20分钟,洞内水深已达3米左右。在洞内施工的1801人,除离洞口较近的1031人撤出外,有770人困溺洞内,经大力抢救,仍有6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清泉沟引水隧洞的施工中,还涌现出了“董存瑞班”“铁姑娘排”“硬骨头连”等先进集体。尤其是襄阳“铁姑娘风钻排”,是一支由农村姑娘组成的女子风钻排,开始只有18个人,后来发展到32个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不过21岁。这些姑娘在家时连风钻机是什么也不清楚,在工地上却和男人们一样,两人一组抱着60多斤重的风钻机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有时人手紧,就两班轮轴转,甚至一人一台风钻机。遇到地质复杂的施工地段,头上泥水喷洒,脚下泥水流淌,有时还得跪在泥水里打炮眼。她们为了在稀泥里找准打炮眼的位置,用手扒泥石,指甲都扒劈了,手被锋利的石渣划得鲜血直流,也没人叫苦。当时工地上有一段顺口溜:“扒渣不怕磨破手掌,装渣不怕弯断脊梁,打风钻不怕顶穿胸膛,拉板车不怕腿短路长。”

当清泉沟隧洞完工后,这支铁姑娘队又转战到排子河渡槽工地上,成为了“铁姑娘浇筑排”……

3 “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

被誉为“天上银河”的排子河渡槽是引丹工程中的又一挑战性工程。

引丹总干渠工程段为清泉沟隧洞出口黄庄至襄阳常王集,包括原光化县的袁冲、竹林桥、张集和原襄阳县的石桥、黄集等地,其中包含了4320米长的排子河渡槽和840米长的马张河渡槽,全长68公里,控制灌溉面积65万亩,沿渠附设有其他建筑物214座,投资1633.14万元。总干渠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从隧洞出口开挖至现襄州区石桥镇竹园村长45公里的“排西”总干渠,与清泉沟隧洞同时建设,历时两个冬春,至1972年5月完成。第二期在兴建排子河、马张河两座渡槽的同时,开挖从石桥镇竹园村至黄集长23公里的“排东”总干渠,历时两年,于1974年7月竣工。

排子河渡槽坐落在原襄阳县石桥镇,系丹渠灌区的主要建筑之一,担负着“排东”53万亩农田灌溉的输水任务,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渡槽共182跨,全长4320米,其中跨度为25米的159跨;跨度为15米的有23跨。渡槽于1973年春节后开工,1974年7月建成通水。

排子河渡槽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不仅采访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整槽吊装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不仅为工程节省了大量资金,还将工期缩短了2年。其中很多先进技术为国内首创,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全优奖。

今年7月,距丹渠通水已整整有50个春秋。在丹渠水的灌溉下,襄北的“旱包子”成为了鄂北的鱼米乡。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应忘记,这条来之不易的“红旗渠”,曾凝结着数万建设者的汗与血,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守护,并将这段光荣历史告知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