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攻坚突破促改革 ——襄阳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前行(中篇)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5日09:49 来源: 襄阳日报

7月2日拍摄的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一角。全媒体记者 谢勇 摄

全媒体记者 韩犁夫 通讯员 杨逍 崔若愚

改革潮涌,激荡汉江之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襄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坚持建章立制与躬身实践并重,坚持重点突破与全局推进并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项项管长远的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一个个困扰发展的难题被成功破解,一件件惠民生的好事实事相继办成……今日之襄阳,正充分发挥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阔步前行,奋力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

注入新动能 点燃经济发展引擎

走进位于宜城的湖北友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新产品源源不断下线。“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成功为东风纳米和东风轻型商用车这样的主机厂供货。”公司总经理赵后良说。

湖北友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能够进入东风供应体系,得益于我市持续健全完善的链式发展工作机制。宜城市一方面引导企业积极向新能源汽车市场转型,一方面与襄阳汽车产业链工作专班对接协调,助力“链上企业”协同发展,有效融入产业集群。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2021年,我市出台《襄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聚焦1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延链专项行动。2023年,出台《关于推动襄阳市重点产业链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链长+链主+链服”的链式发展工作机制。

首先是选定“链长”,每条产业链选定2名市“四大家”领导担任“双链长”,每条产业链明确一个市直单位作为牵头部门,统筹推进产业链建设。其次是选定“链主”,筛选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骨干型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聚集。最后是搭建“链服”,发挥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专业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服务能力。

经过持续不断地创新实践,我市产业链韧性和集群度显著提升。当前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汽车产业链上企业360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上企业130家、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企业140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引擎。实施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打造高新区、科技城、科学城、大学城创新高地。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常态化运转,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投入使用。建立产学研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和“赛马制”科研攻关机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采取阶段性考核、竞争性淘汰机制,让干得好的主体脱颖而出。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将数据“一线串珠”贯穿于会计信息化改革全过程,以“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的会计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让大数据资源成为银行贷款大门的“敲门砖”,解决企业融资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襄阳市涉企资金直达管理办法》,“无申即享”事项新增19项,提升14%,市本级直接兑现的资金规模由前期的3.2亿元扩大到10.8亿元。

十年来,襄阳坚持用好用活改革“关键一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关口,2023年达到5843亿元,连续2年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激活新效能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以前一天要填上十份表,现在只用填一到两份,轻松了不少。”7月8日,在枣阳市吴店镇中心社区,网格员贺丽笑着说。

据统计,2023年枣阳市平均每个村年度需填报表数量达341项。为了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今年6月,枣阳推行村级组织“一套表”改革,通过机制准入和平台搭建双向发力,实现临时事项不再报、同类事项合并报、交叉事项一次报、多数事项网上报。目前,该市将所有镇村两级填报工作由原来的341项压缩到41项。

“一套表”改革,是襄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缩影。近年来,襄阳以共同缔造为载体,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炎炎夏日,干旱少雨,南漳县良种场村村民举行了一场“红色屋场会”,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40多个村民反复讨论,决定架设一个蓄水闸。在两名屋场长带领下,村民有工具的出工具,有材料的出材料,有力气的出力气,蓄水闸仅用3天完工,5天便投入使用。

南漳“红色屋场”基层治理探索,是襄阳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的生动范例。作为全省14个“共同缔造”试点县之一,南漳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等原则,合理划分“红色屋场(楼栋)”,组建基层“微单元”,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治理单元划分合理、组织架构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充分、各类组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优质高效、群众参与广泛深入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谷城建成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是襄阳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生动范例。该县整合公证、律师、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多方资源,建设“全覆盖、多元化、一站式”的基层纠纷化解平台。通过统一受理窗口、共享服务场所、汇集专家资源,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集约化供给,让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和合理诉求都能在这里解决。

全域开展功能型“红色驿站”建设,是襄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我市推广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型“红色驿站”的服务模式,将“红色驿站”建设向乡镇、村组、两新组织集聚区延伸,将服务拓展到农民、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等群体中。截至今年2月,已建成1519个“红色驿站”,推动100多项省、市、区三级高频服务事项下沉。

2023年10月,我市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优秀创新经验”创建中成功实现“双创双捷”,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焕发新活力 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在今年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襄阳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获评“2024数字中国百景新锐奖”。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以CIM(城市数字模型)平台、“一标三实”系统、编码赋码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数字底座,其中,“一标三实”系统提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标准地址等最基础的数据服务。

2022年9月,襄阳被列为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坚持高位推动,高效协同,狠抓落实,已完成中心城区“一标三实”数据采集治理。目前,襄阳“数公基”已经赋能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备案企业监管、基层社会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城市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车联网等应用场景建设。

多年来,襄阳探索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提质增效。我市加强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动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截至今年6月,全市可网办率达99.88%,网办开通率达74.19%。推进“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探索“免申办”“智能办”“帮代办”等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办事需求。优化“政务服务地图”功能,利用数字化手段生成政务服务地图二维码,以实体“数字政务门牌”的形式推动政务地图二维码进社区、进村居、进商圈、进企业,让群众“码”上点单,享受“一站式”服务。

为教联体建设插上“飞翔的翅膀”。今年4月,襄阳四中义教部与襄阳四中生态城实验学校组建跨区域教联体,通过“云课堂”,襄阳四中义教部老师每堂课的讲、练、评、辅都能原生态呈现,与襄阳四中生态城实验学校的师生共享教育资源。按照“先行先试、逐步铺开”的工作路径,我市探索形成教联体建设的“襄阳模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683所,已纳入教联体建设的学校达508所,占比74.38%。

为就业提供精准供需对接。我市按照“一网覆盖、多极联动、全域共享”的思路,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运用,线上开发“零工之家”平台,线下建成市县乡三级“零工驿站”100个,累计为用工务工双方提供服务540万人(次)。

襄阳的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步伐。建立健全国有文艺院团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工程、文艺精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襄阳花鼓戏《醉美莺河》、襄河道坠子《暖心》、湖北越调《百里丹渠》等一批文艺精品,为老百姓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大餐。

在生态环保领域,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区域协同治理,推动滚河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唐白河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新模式,实现巡查制度化、常态化。探索创新“专类林长”制度,夯实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条块结合、全域覆盖的林长制工作体系,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功能更加完善。

城市更宜居,办事更方便,公共服务更优质。十年来,襄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更多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