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翟芹 通讯员 陈建波)2024年高考成绩放榜,襄阳学子收获了拼搏后的喜悦,一批批学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襄阳五中物理类考生叶涛鸣总分708分,历史类考生李慕凡总分680分;襄阳四中物理类考生周国润总分704分;襄阳三中物理类考生张儒翰以696分的成绩刷新该校高考最高分纪录;襄阳一中周啸天考取物理类672分的成绩,而三年前的他还是班上排名还是倒数第二。历史类学生乔嘉馨总分621分……
优秀学子频频刷屏,引来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祝福。作为检验地方基础教育实力之一的高考,襄阳这座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千古名城,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襄阳包揽湖北省文、理科第一名不是第一次。从2011年以来,襄阳共诞生13名湖北省高考第一名。其中,2011年到2015年连续五年七个全省第一;2013年、2015年和2024年,第三次包揽全省文、理科第一名,2023—2024连续两年共夺得四个全省第一。
十年来,成绩斐然的襄阳教育背后有什么密码?焕发勃勃生机的襄派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早已给出了答案。
制度改革推动“从教热”持续升温
“我一直都想学成之后回家乡襄阳发展,回到母校襄阳五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襄阳市第五中学青年教师刘红炎说道。刘红炎高中时期就读于襄阳市第五中学,后来考上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出于对教育和对数学的热爱,在2022年11月得知襄阳五中发布教师招聘公告后,她便投了简历,选择回到襄阳加入教师队伍。
采访中她向记者说道:“近些年襄阳市人才引进的力度越来越大,各项人才引进政策使我感受到襄阳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人才的渴望与重视,这种双向奔赴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回襄阳工作的决心。”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襄阳市辖11个县(市、区)中,保康、南漳、谷城等县(市、区)的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教学环境相对艰苦。为激励乡村优秀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始终保持进取精神,破解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同工不同酬”难题。2022年3月起,襄阳市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满15年、30年及以上的教师开设绿色通道,单独组织评审中、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同时,举办“教育世家”“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对青年教师予以表彰,从荣誉和待遇两方面携手推动青年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襄阳现有专任教师5.8万人。就在今年,襄阳市辖11个县(市、区)申报参加全省义务教育教师统一招聘工作,共招聘1240个岗位,有1.2万多人报名。岗位需求与报考人数平均比例接近1:9。“从教热”在襄阳持续升温。
协调发展构建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
近年来,襄阳教育围绕奋力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为目标,紧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求,打造高质量“宜学之城”,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为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落实“同城同待遇”。襄阳每年设立2000万元学前教育保障资金,围绕破解“入园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有园上”。
2023年,襄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增加学位3870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增加学位7550个。在市儿童福利院批复设置襄阳市儿童福利特殊教育学校,增加特殊教育学位100个。
今年以来,襄阳市出台了深化教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在前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经验基础和县管校聘体制改革政策基础上,确立“党建联建、教师联通、教研联动、课程联学、特色联创、学生联群、文化联心、家校联育”工作路径,指导、推动全市9个省级教联体试点深度融合共建,进一步激发县域教联体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同时推动教联体向学前、高中学段延伸。在学前阶段,结合幼小科学衔接工作,老河口、谷城、枣阳组建了幼儿园教联体和“学前+小学”的跨学段式教联体。探索实施了高中教联体试点建设,遴选6所优质高中作为教联体牵头学校,对口部分县市一中,实现县域一中的全面提升。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上优质大学,襄阳教育推出特色多样的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之路,通过建立“三个机制”,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分类分层的高中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激活了高中校际的良性竞争。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内部挖潜。部分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和发展特色,襄阳五中、四中拔尖人才培养,襄阳三中精细管理,致远中学人文管理,襄阳24中特色办校;宜城一中的稳步提效,南漳一中的命题研究、襄州一中的改革提质。通过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为更多的学生上大学、上名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融合创新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此任务既从理论层面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又从实践层面规划了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
在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战略部署下,襄阳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元办学格局,通过印发《襄阳市教育局关于优化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适配本地支柱产业和 “144”产业集群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围绕县域经济重点产业开设11大类52个专业点,整体构建了“覆盖全域、重点突出、上下贯通”职教专业布局。同时,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校企共定培养计划、共建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全市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计开设293个订单培养班,培养规模达36062人,实现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近几年,襄阳围绕补齐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短板,通过“招校引院”积极措施,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内部管理。先后引进了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等知名高校到襄阳来办分校,高等教育规模得到逐步扩大,为助力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开园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翻开了襄阳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篇章。湖北文理学院加快推进“双一流”创建,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规划建设本土高校聚集的“尹集科教城”和引进高校聚集的东津科技创新园区,充分发挥高校集群聚集辐射效应,助力襄阳都市圈建设。
三年来,襄阳几所高职院校服务襄阳企业单位812家,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31个,创造服务成果155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52件,申报专利419项,创造经济价值2.4亿元。
据襄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在财政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服务上优先侧重教育事业,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当前襄阳已将教育发展置身于“四个坐标系”中去思考和谋划,奋力推动具有襄阳特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设起好步、开好头。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