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芳 通讯员李丹 张振斌)8月8日,在襄州区龚家咀,看着清澈奔流的唐白河,市生态环境局襄州分局副局长李德欣说:“唐白河张湾国考断面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Ⅲ类,能治理成现在这样,很不容易。”
唐白河由唐河、白河2条主要河流组成,是汉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唐河与白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流入湖北襄阳,在襄阳市襄州区龚家咀交汇,形成唐白河,最终在张湾汇入汉江。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造纸厂、小炼油厂、小化工厂和越来越多的养殖场纷纷出现在唐白河沿线,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曾经清澈的唐白河水质不断恶化,水质一度达到劣V类。
横跨南阳和襄阳两地的唐白河污染严重,治理迫在眉睫。为加强唐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2010年4月,襄阳市与南阳市建立了“南襄唐白河流域水环境联合监管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联合巡查、联席会议等方式多次开展唐白河流域跨省界联防联控工作,合力改善唐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经过十多年的联合治理,唐白河的水质已经数年达到Ⅲ类及以上。这条河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成为跨省水污染治理的样本。
多年来,两地每年定期召开唐白河流域水环境监管联防联控会议,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污染问题。目前,唐河、白河豫鄂两省交界处均由国家设置了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监测一次,监测数据直传生态环境部,各级环境部门均可实时查看数据。交界断面一旦发现主要污染物超过地表水水质标准或监测异常,两地及时互通信息,并根据污染态势开展联合排查。
唐白河水环境治理只是襄阳市跨省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襄阳市还与十堰、神农架、宜昌、荆门等地沟通协作,联合签订了汉江、沮漳河、北河、南河等流域跨市界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推动上下游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
襄阳、神农架两地积极构建跨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同推进南河流域综合治理,签订横向补偿协议,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受偿原则,两地每年筹集补偿保证金2800万元,激励和压实上下游管水护水职责。
区域有界,生态无界。襄阳市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同治理上迈出坚实步伐,以流域共治守护碧水长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到100%,2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在2023年度达到100%,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漳河达到Ⅰ类水质,汉江干流、北河、南河、沮河稳定保持Ⅱ类优良水质。襄阳全市水环境质量排名跻身全省第一梯队。汉江襄阳段获评湖北省2023年度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襄阳市牵头实施南襄荆重污染天气协同治理和襄荆荆宜通道城市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数据显示:7月,襄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天,实现全月优良,优良天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为17.5微克每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5微克每立方米,创历史新低。
展望未来,襄阳将与周边城市携手共进,共治共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
…记者手记…
携手共治换来岸青水绿
吴芳
在深化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机制共商、环境共管上,各地不断加强务实合作,实现“双向奔赴”,促进了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科学有效的机制体系是实现生态环境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保障。唐白河水质之所以能够彻底摘掉多年劣Ⅴ类的“黑帽子”,在于打通“上下游”“左右岸”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一张清单、一个标准、一套机制等“管两地”,建立起了一整套水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跨区域协同治理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合作共赢。襄阳市创新理念,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破解了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形成了区域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机制共商、环境共管的整体合力。
在跨区域治理中,各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剖析存在的问题,互相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