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锴 黄金晶 通讯员 齐然然 袁鹏
编者按:
襄阳对口援助琼结30周年之际,襄阳融媒体中心派出涵盖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平台的采访团队,开展支援琼结建设30周年采访活动。
本报今起推出“襄情向高原”系列报道,回望两地人民心手相连、和衷共济的前行历程,挖掘汉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暖心故事。
八月的琼结,蓝天如洗,正是一年中最具活力的时节。
当襄阳支援琼结建设30周年采访团的记者一行步入吐蕃故里,就被这里的重点项目建设场景所吸引。
位于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的50MW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是2023年襄阳第十批援藏干部积极争取、招商引资落户琼结的保障性并网项目,总投资约2.4亿元,装机容量5万千瓦。8月12日,该项目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7778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2.34万吨,有效填补当地冬季电力缺口。
一子落,满盘活。在拉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索朗次吉看来,该项目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建设该项目,吸纳了350余名农牧民投工投劳,劳务增收约216万元,促进农牧民就业7540人次。项目每年还将为当地村集体交纳土地租赁费用30多万元,对地方经济的振兴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一光伏发电项目还采用“牧光互补”复合发展模式,在光伏板下方发展牧场植被,为畜牧养殖提供充足饲料。
琼结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褚春明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样一来,附近的居民既可以兼顾家里的放牧养殖,又能就地就近打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拿到当地村集体土地租赁分红,实现了‘一块地双重收益三份收入’。”
如今的琼结,绿色工业转型尽显活力,现代农业也“瓜熟蒂落”,丰收在望。
在下水乡唐布齐村的“菜篮子”二期工程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将采摘的各种瓜果分拣装箱,准备销往拉萨、山南各大商超。一旁的电商主播也通过网络平台,将产品从高原卖向了全国各地。
“基地现在能生产80余个果蔬品种,年产值5000万元,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构建了良好的渠道。”据基地负责人管大鹏介绍,目前基地已有64名当地农牧民长期就业,用工高峰期还可以带动近300人就业。去年,企业仅务工工资就发放了7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农牧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在襄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2023年,县里又帮“菜篮子”二期工程完成了冷库升级改造,冷藏能力达到近300吨,能够全面满足琼结县蔬菜水果生产和存储需求。依托现代冷链技术错峰上市,今年以来,“菜篮子”二期项目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
自对口援建琼结县以来,襄阳市历届援藏工作队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了琼结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在汉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琼结县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脱贫摘帽,率先在全区整体脱贫;2019年10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14.35%降至零,消除了绝对贫困。
近年来,在襄阳援藏工作队的支持和引导下,琼结县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区率先入选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县多点位、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雅砻绿谷”焕发勃勃生机。
在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强钦青稞酒、强钦庄园、强钦林卡“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区初步形成,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许多村民开办民宿,招揽游客。索朗曲珍就是其中之一:“我家腾出了8间屋子,专门装修成精品民宿,引来不少游客吃饭住宿,一年仅民宿收入就有6000多元。”
今年5月,该村新引进的高端酒店项目投入使用,即便在工作日入住率也能达到70%至80%,有力推动了强吉旅游发展的提档升级。
除了吃上“旅游饭”,村民们还培育壮大荞麦种植、手工糌粑、蜜蜂养殖等集体经济项目。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12个,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强村富民典型。
产业的蓬勃发展,凝聚起了雄厚的发展底气。如今的琼结,昔日贫瘠困顿的影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产业百花齐放、发展充满活力的喜人格局。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今日琼结正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向着更加繁荣、富强的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