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村民宿民居群落。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程备 特约记者 阮班明
8月底,蹲点乡村媒体采访行记者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只见村口竖着一块红色价格牌:土鸡蛋1.2元一个、山茶油120元一斤……村里商品明码标价、张榜公示,各家各户照此统一销售,不得乱抬价。
昔日“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穷山村,如今车来人往,游客络绎不绝,点名要看“民俗园”、品“堰河香”。农户忙不过来,党员干部齐上阵,当起了解说员、服务生。
十堰游客李诗正在村口购买炭灰鸡蛋。多次到堰河游玩的她,已是村里的常客。
“这次赶上休年假,带家人、朋友来这里玩几天。原生态、有特色,吃、住、游都在村里解决了。”李诗说。
78号经营户冯毕建的土货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包下500亩山地种香菇、木耳和中草药,既卖特产又开农家乐,还经营民宿,一年下来产值将近300万元。
“多亏村里的‘领头雁’有眼光,3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冯毕建当起了村里的民间代言人,只要客人问,他总会这么说。
堰河村80%以上的面积是山场,穷在山,出路也在山。1992年,闵洪艳当选堰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从绿色发展理念中得到启示,着手改善生态环境,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全体村民一起种树。8000亩荒山变成绿林、茶园,一派勃勃生机,景象壮观,终于迎来一批“尝鲜”的游客。
村庄渐渐有了人气,闵洪艳瞅准时机,决定发展农家乐,留住游客。他动员妻子率先试水,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银杏山庄”,生意异常火爆。
随着党员、党小组的增多,堰河村党支部被批准升格为堰河村党委。继续担任村党委书记的闵洪艳,借势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卖土特产、开农家乐,一起赚钱,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合作社经常组织党员、群众、经营户等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大家共商共议,决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办有规模的民俗园集群,引进新的经营业态,把商铺、民居、农家乐等聚在一起,共同打造“堰河香”特色品牌。
两三年工夫,民俗园一期项目竣工。目前,民俗园二期正在加快建设,今年即将完工启用。
“我们打造民俗园,旨在吸纳村民一起经营,让大家的荷包越来越鼓。大家并肩作战往前奔,党员带头干、干部拼着干、群众参与干、社会支持干,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闵洪艳说,现在,全村有农家乐50多家,可提供上百间房间,乡村咖啡馆、KTV、书画室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闵洪艳乐呵呵地说,绿水青山让村民们的家当增值了,他们也成了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打开网络就能卖货,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
在堰河,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村委会鼓励村民各展所长,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特色,为乡村旅游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
到2023年年底,该村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年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台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绿水青山成了全村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咬定青山、艰苦创业,务实担当、敢为人先,不怕慢、就怕站,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就是堰河精神,值得学习借鉴。堰河村因此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堰河之变,证明了集体抱团、绿色发展这条路行得通、走得远,必须坚定不移走到底。”闵洪艳底气十足地说,到2035年将再造一个新堰河,实现“四不五有”新目标,即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