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李蔚东 通讯员 雷柏超 王珍珍)一个家庭的合力,三代村医的传承。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春芳营村,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村医世家。从20世纪的“赤脚医生”,到如今的乡镇乡村医生,祖孙三代扎根基层,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守护着乡村百姓的健康,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筑牢农村居民健康防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代从医,治病助人七十余载
“因为我的爸爸、爷爷都是医生,我在他们的影响下就回来了。”8月23日,在春芳营村的村卫生室内,年近不惑的马良谈起自己三代人的从医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三代人的从医历程,不得不从其爷爷马则圣说起。上个世纪50年代,公社刚刚成立不久,马老就在村卫生室工作,一干就是六十几年,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走村串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的病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乡亲们的夸赞和尊敬,多次被上级单位评为优秀乡村医生、甲级卫生室负责人及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马则圣被查出食管癌,为治疗疾病,马老才离开了他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事业。
村医马顺洪。记者 李蔚东 摄
马良的父亲马顺洪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怀揣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那时的他吃过晚饭就开始看书,经常一学就看到深更半夜。”马顺洪的妻子王玉凤向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年近30的马顺洪一边务工,一边参加各级开展的医学培训,进行临床实践,并自学了很多医学书籍,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1997年,他顺利通过了全国职业医师考试,此后,马顺洪的足迹遍布春芳营村的每条小路,对村里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如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家有患病老人等。
谈及自己时,马良表示他的童年就是在村卫生室度过的,因为长期耳濡目染,孩童时期的他就认识了不少药品。从部队退役后,他继承了家族的医者情怀,回到家乡,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健康与安宁。从业十几年,他经历了非典、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和20年全球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面前,他没有选择退缩,冲锋在前,用专业知识与无畏精神为村民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互相扶持,共同经营和谐家庭
午后的阳光洒在小院里,马良的母亲王玉凤在家中忙碌地穿梭,手中挥舞着扫帚,脸上挂着平和的笑容。记者到访时,她刚放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分享起家的故事。
“我们家啊,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王玉凤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感慨,“老马和小马都热爱医生这个职业,看着他们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忙前忙后,我心里既骄傲又心疼。但我知道,这是他们的梦想,也是他们的责任。”
马良的母亲王玉凤。记者 李蔚东 摄
为了支持丈夫马顺洪和儿子马良的工作,王玉凤几乎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务,做饭、洗衣、打扫、接送小孩,一样不落。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王玉凤在家中开辟了一片小天地,养起了小鸡,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只为给家人带来一份安稳。
2013年底,王玉凤的公公马则圣不幸患上食道癌,需要专人照顾。此时,丈夫和儿子正忙于村医务室的工作,无法分心。王玉凤一边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孙女,一边细心照料着病重的公公。洗衣做饭、接送孩子、送老人就医、熬制中药……这些繁重的任务几乎压垮了她,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老马和小马都忙,我只能一个人扛。除了照顾公公,还得照顾两个孩子,有时候累得真想哭,但想想他们父子俩的付出,我就又挺过来了。”
说到动情处,王玉凤的眼眶微微泛红,“好在村里人都挺照顾我们,大家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也想着能为村里做点什么,就加入了广场舞队,教大家跳舞唱歌,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的。”
除了是家庭的支柱外,王玉凤还是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她自学手风琴,加入了村里的广场舞舞蹈队,并凭借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担任了领队和声乐老师。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出现在广场上,耐心地教导乡亲们跳舞唱歌。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随着牛首老年大学的开办,王玉凤又有了新的使命。她担任了舞蹈和声乐的老师,为近30名老年人传授技艺。她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贴心服务,主动上门问诊送药
出诊台上,一个沉甸甸的医药箱引起记者注意。斑驳的皮面透着年代感,两端的挎带已磨得褪色。“别看它不起眼,这是我日常巡诊的‘得力助手’,也是村里的‘移动药房’。”马良表示。打开医药箱,药剂、药片、注射器等医疗物品摆得满当当。“比如发烧感冒、高血压等常见病需要用到的药都装在箱子里备好,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用药需求。”
辖区村民有需要,时间再晚,路途再远都“随喊随到”。从曾经的泥泞山路到现在的崭新村道,脚下出诊的路变了,不变的是三代村医生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初心。一身白大褂,挎着出诊箱,村道上那个奔忙的身影,让村民们倍感安心。
村医马良。记者 李蔚东 摄
村里一位80多岁的李大爷,患有肺病,冬季尤为难熬。马顺洪和马良父子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俩坚持每天上门两次,为李大爷检查血氧,耐心叮嘱用药事项,即便是春节期间也未曾间断。这份细心与坚持,让李大爷和他的家人感动不已。
而村里的另一位饶大叔的情况更为复杂,癌症晚期的他需要定时注射药物。马良和他的父亲马顺洪两位村医,轮流承担起这项重任。他们24小时待命,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上门为饶大叔提供药物注射服务,这一坚持就是十天。“虽然每两三个小时跑一趟很辛苦。”马良说道,“但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看见他饱受病痛折磨,我心里也不好受。”
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马良父子俩还积极投身于健康教育宣传。他们发放资料,普及防病知识,宣传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努力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识。同时,他们还细致地管理着村民的健康台账,定期上门随访,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和日常注意事项。
七十载如一日,扎根基层,用真情书写医者仁心、用医术缓解百姓病痛、用医德赢得群众口碑,是马家三代村医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 “这个村就是我长大的地方,现在回到村里做村医,能实实在在为乡亲们服务,我很有成就感,累点也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守护好家乡人民的身体健康。”马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