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谢威)金果飘香季,喜获丰收时。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位于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50余亩猕猴桃藤架郁郁葱葱,果型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果香,村民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分装、外运。
“猕猴桃种植基地是2016年开始建的,当时建了35亩,后来发现市场行情还可以,在2019年的时候又扩建了20亩。现在,亩产量在700斤左右,每年产值30万元到35万元。”苏区村党支部书记李成介绍道。
苏区村是谷城县著名的“红色村”,也是市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帮扶村。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人多地少,村民长期脱贫无路、致富无门,一度被确定省级重点贫困村。2016年,苏区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流转土地35亩,投资85万元新建了猕猴桃种植基地。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赚钱,收入结构由单纯的传统种植“靠天吃饭”转变为多途径的持续增收。
李成告诉记者,当天有40名工人在基地干活。普通的采摘工人每日工资110元至120元,搬运工人每日工资可达150元,提供机器以及车辆的,连人带车一天是300元。
随着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一些想致富的村民也开始种植猕猴桃。今年51岁的冯天明曾经是苏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村里帮助冯天明争取到了5万元无抵押贷款,还帮助他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如今,冯天明的猕猴桃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35亩。
李成说,猕猴桃采摘后主要销往枣阳、老河口以及谷城本地乡镇,也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采摘后的鲜果如果保存得不好,极易烂掉。为了保证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2021年,苏区村多方筹资35万元,建成一个能储藏5万斤水果的保鲜库,彻底解决了存储保鲜的问题。
“目前,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发展模式比较成熟。下一步,我们准备跟相关酒厂合作,打造品牌,酿造猕猴桃果酒,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的附加值。”李成信心满满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如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苏区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