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 襄阳滚动播报

“格桑花”绽放雪域高原 数字技术谱写教育援藏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9日16:5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向乔丹 王懿 通讯员 亢雪山 实习生 付启蒙 魏楚)9月11日上午,荆楚网采风团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对该校数字技术赋能“格桑花”援藏美育教育项目进行调研。通过与相关人员的座谈交流,采风团对该项目的创新性及实际成效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荆楚网采风团参观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之家”。谭文博 摄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党中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下,湖北文理学院积极响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支边,开创了全新的援藏教育模式。

石榴籽驿站  “一站式”学生社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走进湖北文理学院石榴籽驿站,一个70余寸的大屏幕映入眼帘,“这是我们添置的远程智慧教学设备,与西藏支教的志愿者们互相配合,实现第二课堂云端授课。”湖北文理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亢雪山介绍。

通过远程智慧教学设备给西藏学生上课。通讯员供图

2022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被授予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学校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功能,打造了石榴籽驿站——民族团结进步一站式学生社区。这一驿站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将各民族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石榴籽驿站是湖北文理学院在教育援藏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个“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们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

荆楚网采风团调研石榴籽驿站。谭文博 摄

石榴籽驿站里精心布置了社团打卡区、民族风情微展区、非遗文化体验区和数字教学区。社团打卡区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社团,他们在这里展示各自的特色活动和成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风情微展区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和文化习俗,让学生们在欣赏中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非遗文化体验区则提供了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机会,如藏族的唐卡绘制、汉族的剪纸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数字“格桑花”支教队的云端“第二课堂”就设置在这里的教学区,学校配备了先进的远程智慧教学设备,为线上教学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石榴籽”驿站,湖北文理学院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共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云端课堂因材施教  “订单式”教学模式实现精准教育

2014年第一批“格桑花”支教团队赴藏以来,17批88人次的大学生接力赴西藏琼结县支教,不仅为当地学生带去了知识的种子,更在汉藏文化交流中播撒了民族团结的花朵。

对西藏琼结学生进行云端授课。通讯员供图

为了更好地满足西藏琼结学生的学习需求,湖北文理学院创新推出了“订单式”教学模式。通过智能数字教学设备,对西藏琼结学生进行云端授课。

在西藏的支教队员根据对琼结县学校和学生的深入调研,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内容。“订单式”开设了道法、音乐、美术、阅读与书写、科学等五门课程,平均每周6节课。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4年5月,云端课堂正式开课,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老师何伟为西藏琼结县完全小学的学生带来一堂丰富、生动的书法课,孩子们通过云端课堂了解了汉字的演变、结构、含义,各类字体的特点等,汉字书法课在藏族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云端课堂上,两地学生利用智慧课桌共享课件资源,自行学习练习。他们能够直接接收作业、提交作业,并及时获取教学成绩和作业批示。“格桑花”支教队员在现场进行教学辅助和跟进,双方师生通过智慧屏幕清晰地看到对方影像,进行正常的课堂交流互动。这种实时互动的教学方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西藏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订单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精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援藏促交流  “奔现式”志愿服务在雪域高原绽放

“格桑花”支教团队与湖北文理学院云端课堂一直相互配合,共同把西藏学生渴求的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传递。不少参与云端课堂授课的学生表示,虽然是云端授课,但沉浸式授课过程中,仿佛也忘了时空的更迭,把两地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学生周志超在云端课堂中担任道德与法治的授课老师,她至今都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形。

“开始我以为隔着屏幕大家会比较拘谨,没想到学生非常有热情,回答问题时,我听不清坐在后排孩子的声音,其他孩子就会争先恐后当我的传声筒,氛围非常好。”周志超说。

“老师你在哪里啊?”

“老师你喜不喜欢我啊?”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

课间,孩子们围着摄像头对周志超问个不停,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周志超。“那次课后,我萌生了想亲眼见见他们,抱抱他们的想法。”9月10日,第十七批“格桑花”支教团队启程,周志超如愿成为其中一员亲赴西藏,与她牵挂的学生“双向奔赴”。

通过石榴籽驿站和“订单式”教学模式的协同作用,汉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在支教过程中,支教队员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友爱与团结。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结下深厚的友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9月7日晚,西藏琼结县学生尼玛格桑考入湖北文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成为支教团队带过的第一位考入该校的学生。尼玛格桑曾经的老师,“格桑花”支教团队队员纪官升从山东赶赴襄阳,阔别6年,曾经的师生,如今的师兄弟再次相拥,汉江之滨与雅砻河畔,跨越山海,心手相牵。

【责任编辑:雷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