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梁海涛
“康复圆梦工程”是襄阳市残联持续打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通过实施0—15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2009年,市残联启动“康复圆梦工程”。15年来,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康复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康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受益的残疾儿童越来越多,真正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效控制和减少了残疾的发生、发展。
襄阳市在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襄阳工作经验入选中国残联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优秀案例;“襄爱汇残—阳光康复圆梦工程”获市关工委通报表彰,并入选全市19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典型案例。
出台政策 优化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我们夫妻俩在外地打工,一直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现在跨省康复政策出台后,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10月14日,在深圳市务工的张先生说。
7岁男孩浩浩(化名)是襄州区人,因言语障碍需进行康复治疗,但父母在深圳市务工。根据家属意愿,襄州区残联为浩浩办理了跨省治疗儿童转介手续,如今浩浩顺利进入深圳市智慧树儿童能力发展有限公司接受康复治疗。
2024年3月,市政府修订出台《襄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结合实际对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等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并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贴、襄阳市残疾儿童在异地定点康复机构开展康复训练纳入救助办法。
截至目前,全市共安置在训0—15岁残疾儿童1845名,已超过2023年全年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总量,其中在省外异地开展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达到79名。这些数据的变化,是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创新性、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市率先优化0—15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报审批流程,实行“即时办结”,限定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优化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助申报发放流程,实行“免申请兑付”,由残联部门与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联合会审,减轻儿童家长申请环节工作量,近两年全市发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助资金1010万元。
强化保障 为残疾儿童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建设。全市遴选培育21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分布在各县(市、区)、开发区,可就近就便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需求。
规范诊断评估标准。联合卫健部门率先在全省出台残疾儿童筛查诊断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专家库,成立五类残疾儿童诊断评估专家组,加强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技术指导。
定期开展巡回筛查。持续开展“康复服务基层行”活动。组建市区三级医院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筛查诊断活动,重点面向农村及偏远山区,并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转介安置到各定点康复机构训练。全市共开展筛查诊断活动61场次,参与专家360人次,免费筛查儿童3280人次。
加强康复人才培训。承办全省智力障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班;组织定点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16场次;举办市级康复技术培训班7场次,邀请国内著名儿童康复专家来襄阳授课,培训人员281人次。
开展“双向交流提升”。组织市区三级医院专家“走下去”,到基层传授儿童康复新技术、新理念,帮助提升康复技术能力水平,参与专家583人次;组织基层机构康复人员“走上来”,到市区三甲医院跟班学习,参与人员110人次。
康教融合 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效果
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高新区华康幼儿园联手开办融合教育衔接班,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衔接班不仅有专业的康复训练,还有详细的教学方案和细心的教学。家长们表示,这个衔接班既有个性化的文化课教学,又有适合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孩子不仅能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还能学到文化知识,非常好。
两年来,市残联举办儿童康复家长培训班226期,培训儿童家长1.3万人次,为7577人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儿童的需求,专业机构积极开展适合其身心发育特点的康复训练。经过康复训练,90%以上肢体、智力、听力言语、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模仿、语言沟通、自我管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有了明显改善,732名残疾儿童已经和正常儿童一样回归校园、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教融合”工作深受广大残疾儿童家庭和社会各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