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玮、张加荣、黄小艳 ) “没什么大愿望,没有什么事要赶……”9月5日上午,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五年级,33岁的何立玲迎来了她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这也是她产后不到两个月复出的第一课。
她是特校代课老师,也是一名家具城总经理。10年来,作为志愿者的她,不拿学校工资,还倒贴数万元买教具,吸纳特校毕业生就业,把“特别的爱”奉献给了这群特别的“折翼天使”。
一个决定影响一辈子
艰难抉择时,她守护“初心”
在保康县城关镇繁华的主街边上,有一家“南方家具城掌上明珠家具商场”,在当地小有名气。这是何立玲父亲白手起家创下的基业。现在,何立玲和丈夫成了这里的“掌门人”,随时可见她忙碌的身影。
一个女企业家怎么成了特校老师?这还要从她大学时的梦想说起。
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这个专业本身就要面对那些特殊群体孩子,从认真学专业课,到热衷于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慢慢了解残疾孩子及家庭的不易。那时候,何立玲就想: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特殊教育,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带领那些残疾孩子快乐成长。
2013年,何立玲从学校顺利毕业,得知家乡保康即将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她欣喜若狂。然而,现实却让她的梦想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何立玲的父亲是天门人,17岁那年独自一人来到保康,经历40年的打拼,终于从冬天只能穿草鞋薄衣,到现在拥有自己的家具商场。
“玲玲,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这家具城由你接着干,怎么样?”大学毕业后,父亲与她商量。从挑着扁担进山入乡做家具,到如今在城里拥有自己的企业,其间的不易与艰辛,何立玲自小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边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一边是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何立玲陷入两难抉择。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机缘巧合下,何立玲认识了当时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叶发源。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何立玲向叶校长提出,想发挥专长,做一名志愿者、免费教孩子们的想法。叶校长在请示相关部门后,考虑到学校成立亟需专业人才的现实,破格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特校,获得了每周一次的珍贵执教机会。她下定决心:珍惜每一次教学,从来不因生活、工作上的事由影响到她在特校的教学进度。
2016年春,怀有身孕的何立玲挺着孕肚,坚持教学至临近生产。“就是自己辛苦一些,操心多一些,但内心是满足的。”回顾这些年,何立玲笑言,“做志愿者教师,源于热爱,始于责任,久于充实,终于品性。”
一堂课教会一句歌
躬耕教学时,她静待花开
9月5日11时5分,上课铃声响起,何立玲满面笑容地走进培智五年级教室。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只有12人。有的患自闭症,有的是唐氏综合征,有些存在智力障碍。
这个学期,每周四是她在特校的固定教学日。她负责该班“唱游与律动”学科的教学。该学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就像正常孩子学语数外课程一样,这门课也是特教中的主课。”该校校长张加荣解释。
熟练地插入U盘,调好视频,新学期第一节课何立玲选择歌曲《小美满》作为教学内容。按下播放键,歌词伴着旋律一同流出,坐在第一排14岁的峰峰(化名)最先有了反应,他轻晃脑袋,模仿视频中的画面伸出双手,口中断断续续地哼唱着。
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峰峰一样感知并主动模仿,更多的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帮助下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11岁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轻度自闭症患儿。课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迟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之一。何立玲慢慢走到浩浩身边,弯下腰将窝在椅子里的男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师击个掌好吗?”一句话重复了两三遍,男孩终于缓缓伸出左手与老师相碰。
课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与发音,40分钟里,她不停游走于学生之间,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培智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满》的第一句歌。
特殊教育是慢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学成果也并非以量取胜。何立玲说,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耐心、细心与爱心缺一不可。
在何立玲10年教学生涯中,一节课教会学生一句诗、一个手势或是一句歌往往是常态,“我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哪怕学会一个音节,以后能正常交流就很满足了。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何立玲说。
一份责任延续一生情
人生成长时,她“授人以渔”
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理解及语言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站在教学的终点,如何帮助孩子们在走出校园后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则是特校与千千万万个特殊学生家庭当下或未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杨阳(化名)是一位聋哑人,十多年前恰逢何父工厂招工,便前来应聘,一起来应聘的,还另有一位身体健全的人,杨阳因此对求职并未抱有期望。善良的何父经历过创业的艰苦,理解残障人士的不易,怀着恻隐之心,何父最终录用杨阳作为工厂家具安装工。到如今,杨阳在家具厂已经工作了18年。
父亲的善举影响着女儿,何立玲也将学生招进了自己的企业。18岁的邹强(化名)虽有智力障碍,但四肢健全,爱劳动,是班上的小班长。临近毕业,邹强的父母正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何立玲却跟他们商量,让邹强来自家工厂试一试。这一试,就留了下来,如今在家具厂每月能挣3000多元。
10年来,何立玲把特教当成自己的事业,也乐于把自己当成特教学校的一员,积极融入这个友爱的集体。为了方便外地招聘老师的生活,何立玲从自己的家具城里精心挑选餐桌椅、床头柜等家具慷慨送出。学校的集体活动,她不仅出谋划策,甚至还叫来家具厂的工人帮忙干活。
在课堂内教学,在生活中帮扶。对于何立玲的付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加荣十分感动,“能把一件事坚持做10年,并且做好的人不多,何立玲是一位。”,她说,何立玲在特校纯公益教学的这些年,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每一次教学认真。
谁说志愿者只是奉献者?何立玲感慨,做公益的这些年,她也受益颇多:她的女儿会因妈妈是特校老师而骄傲拥有阳光自信的性格;她的员工会因为她的亲和力甘心一辈子跟随;她的客户会因为她的爱心、耐心和热情给予好评和尊敬。
“我没有想过回报,但好像幸福以另一种方式来到了我的身边。这些都是做志愿者老师给我带来的自信和收获。”
正如《小美满》歌曲中所唱,何立玲说,她没什么大愿望,将这份爱与温暖延续,守护更多“折翼天使”是她未来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
【采访手记】
特殊教育从不是惊天动地做事,一直都是平平淡淡的教学。10年为爱坚守,10年无私奉献。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会突然有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早在几年前就了解到这位“何老师”的故事,但低调的她不愿过多宣传。此次教师节前夕去采访,是告诉她希望通过她的故事让更多人关心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她才欣然同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愿更多的人能够把这份爱与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