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林雪)12月3日,笔者获悉,近年来,枣阳市王城镇端公村深入践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理念,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干项目、兴产业、强治理、闯新路,坚持“唱山歌、念山经、发山财”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发展之路。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初步形成油茶、板栗、香菇+乡村旅游的“3+1”产业布局。
抓好队伍建设,破解“力量单”的问题
严格“选”才。从致富带头人、村民代表、经商能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库。细心“育”才。制定干部培训计划,选派干部搭配镇党建、信访、农业等部门锻炼,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传帮带”作用,采取典型辅导、交流发言、经验分享等方式,“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工作技巧和经验。并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谷城堰河、信阳郝堂等先进地区,学习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先进经验,不断开阔干部队伍视野。灵活“用”才。完善奖励激励机制,采取“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方式保障干部待遇,对在全镇年度综合考评中,单项工作取得“优秀”等次的分管干部,进行现金奖励,进一步激励干部的担当作为。
整合资源优势,破解“路子窄”的问题
用活“人脉”资源。端公村深挖人脉资源,积极推进“三乡”工程和“雁归计划”,引导在外乡贤能人回归创业。通过诚致一封家乡慰问信、送达一张征求意见函、召开一次亲情联谊会、开展一次集中大拜访等方式,让在外乡贤感受到浓烈家乡情和归属感,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外乡贤能人累计捐助资金170余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用活“存量”资源。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了赚山寺农业专业合作社,助力发展油茶种植1700亩,板栗种植面积2100余亩,培育食用菌52万袋,组织、吸引、扶持和带动60余户农户和28户脱贫户组成新的资产共同体和经营共同体。用活“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借助资山水库自然风貌,打造乡村游廊道,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将产业观光台、汤府生态园、白水源、水墨佳园等碎片化的景点、民宿、游乐园、农家乐、采摘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发挥群众力量,破解“治理难”的问题
成立“一约四会”自治组织。坚持“合法合规、因地制宜、发扬民主”的原则,采取群众自主参与、代表讨论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经过反复修改,制定了《村规民约》,为村民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组织,发挥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开展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五好三美二星”等评比活动,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现场颁发荣誉证书、额外积分奖励、授予挂牌等形式进行激励表彰,激励群众追求崇高、修正言行、见贤思齐,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建立“十分钟响应”机制。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轴点,以7个村民小组为支点,根据党员的年龄、居住地、身体状况等因素,建立服务队伍,构建基层党建服务阵地体系,设置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矛盾化解、志愿服务等服务岗位,村“两委”干部严格执行座班值班制度,在接到群众服务诉求后10分钟内赶到现场开展服务,实现群众诉求表达“畅通化”、服务响应“即时化”、服务供给“高效化”。截至目前,已将5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