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城市更新 让生活更美好 ——襄阳市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6日15:36 来源: 襄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城,所以盛民也。”在襄阳5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超过六成的人生活在城镇。城市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形成有机整体,既需要有序“生长运转”,也需要持续“代谢更新”。

2024年是襄阳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成立第一年。机构名称和职能的变更,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和路径的转变。过去的一年,该局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治理“城市通病”,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完整社区建设,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打造城市生命线工程,不断激发襄阳高质量、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潜力、活力、动力。

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城市更新发展方向

强化组织保障。襄阳市政府专门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结合国家和湖北省有关城市更新政策和《2023年城市体检报告》,以及襄阳人口和住房需求、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等,制定《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市区城市更新工作指导意见》《襄阳市市区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资金管理办法》。编制《襄阳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发展规划》《襄阳市城镇住房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系列规划,构建市中心城区“1+4+N”的城市更新体系,初步划定了38个更新片区单元,为城市更新行动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支撑。

出台《襄阳古城保护提升规划》。2024年10月10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襄棉铁路专线沿线综合整治规划》,力争两年内把昔日“铁路锈带”更新改造成为市民休憩游乐的“生活绣带”。

2024年,襄阳首个滨水生态艺术街区襄水街正式开街。启动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万山文旅、新襄棉、王寨、黄家等5个片区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拉开了襄阳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推进共同缔造让居民幸福“原地升级”

坚持连片改造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充分释放存量资源,进一步完善城镇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全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22个,改造楼栋1320栋,改造建筑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惠及2.5万户居民。

成立襄阳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管理办法,出台服务指南,上线“襄加梯”微信小程序,设立“一站式加梯服务中心”,简化办事程序,让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市完成航天花园、铁路大院等小区电梯加装272部。

此外,全市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25%,配套提供居民养老、托育、停车、充电、活动场地等多项服务,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试点先行大力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2024年,襄阳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城市。根据中心城区城中村总量、分布、规模等情况,建立“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据介绍,目前中心城区有51个城中村,纳入全国城中村改造信息管理系统22个。目前,已启动孙家巷村、徐家湾村以及王家洼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户数746户、房屋栋数465栋,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16.5亿元。

探索实施“企业+居民”共同出资合作的改造形式,组建危旧房改造“合作社”,形成多方参与的更新改造机制。中心城区现有91栋危旧房(不含自建房),危旧房居民1712户,分批分年度实施。目前,我市已将湖北工建老龙堤家属院作为改造试点,项目策划方案已通过评审。2025年,同步配套出台《关于印发支持危旧房合作化改造试点项目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赓续城市文脉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陈老巷是樊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百年老街,明清时期南船北马、商贾云集,近代以来商铺林立、客流如织,见证了“买不尽的樊城”的繁华盛景。

一条陈老巷,半部樊城史。2024年,我市抢抓政策机遇,启动实施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资金2亿元支持,用于修缮重要历史建筑、改善环境及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眼下,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涵盖社区服务、情景演绎、非遗传承、老字号复兴、民宿酒店、文化展览等九大业态,有力提升襄阳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此外,根据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需要,启动了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利用(一期)城市更新项目,将修缮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修缮了襄阳城墙、铁佛寺(北)游客中心、襄阳王府、仲宣楼、昭明台等建筑。通过襄阳古城保护与提升,融合现代与传统,打造文化桥梁,保持古城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传承与发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韧性城市

襄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汉江穿城而过,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水系众多。特殊的水文条件导致夏季经常出现“坨子雨”,加之汉江水位抬升,雨水管网自排难,内涝现象较为突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意在将城市建设得像海绵一样,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成为“会呼吸的城市”。

襄阳需要强大的“城市海绵”。2023年6月,襄阳荣膺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年多来,襄阳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统筹建设”的思路,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在破解内涝难题的同时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全力把襄阳打造成为汉江流域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有143个,已完工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襄阳市儿童医院、水淹七军公园等示范项目50个。正在建设示范项目60个,包括生态保护修复、泵站调蓄池、排水主干管网、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等多种类型。全部建成后,将有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是人民的,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襄阳继续阔步前行。

文字: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通讯员 王勇 肖俊

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由全媒体记者 谢勇 通讯员 刘蒂尼 摄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