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襄阳市全面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效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10:35 来源: 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通讯员 孙军 李杰

公共资源交易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精准匹配发展需求,高效提升资源配置,打造智慧、高效、公开透明的交易环境既是企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

一年来,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作为,以“场地标准化、服务智慧化、交易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行省级改革试点,全力提升交易采购服务质效,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交易环境,获得一致好评。

数据显示:2024年,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项目交易数11885个,交易额895.32亿元,同比增长8.2%。

坚持“应进必进”

搭建项目交易“快车道”

深化平台整合。面对多元化、分散化的交易平台格局,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政策号召,采取“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监管平台”三分离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全市统一、市县联动、行业覆盖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实现“一网交易”。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整合东风咨询公司、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襄阳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等第三方平台交易数据,有效打破信息壁垒,统一交易规则,将交易范围从传统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交易、矿业权交易四大类,扩展至七大类(新增国有产权、农村集体产权、企业采购三大类),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全面覆盖与高效整合,形成资源合力。

统一交易数据归集。作为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市政府批准,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成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指定发布媒介,是襄阳公共资源“一网交易”的总门户。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公服平台数据对接标准,确定统一接口和数据交易机制,引导各类交易系统接入电子公服系统,实现“一网登录、一网发布、一网汇集、一网查询”,做到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交易数据“应统尽统”。

据介绍,此项改革举措不仅实现了交易信息的统一发布与同步更新,还显著增强了信息的可及性,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

截至目前,该平台网站浏览量突破130万次,日均浏览量约为4000次,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得到市场主体广泛认可,构建了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全力保障重大项目推进。去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聚焦“项目建设年”活动,按照“阳光招采,智慧交易”要求,研究制定十三条措施,搭建项目交易“快车道”,全面提升交易采购服务质效。

抓制度强管理,成立政策咨询专班,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场主体,建立问题清单,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重大项目早落地。目前,该中心已走访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高新国投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收集解决问题建议40多个。

建立重点项目服务清单,实行项目受理“全天候、零延时”,健全“容缺受理”机制,畅通“绿色通道”,优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该中心已对91个重点项目实行进场前跟进服务,累计投资金额254.21亿元。

降本惠企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落实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持续加大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宣传,严格执行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为中小企业预留份额、小微企业价格评审优惠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参与率与竞争力。

2024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项目79个,预算金额13922.38万元。非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64个项目,均执行中小微企业价格扣除评审优惠。

持续降低交易成本。全面免收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鼓励自愿进场工程建设项目免收投标保证金。截至目前,全市开具电子保函(单)438张,服务企业332家,涉及保证金金额1.24亿元;免收保证金33.65亿元。积极开展“政采贷”金融服务,共服务商家210个,贷款418笔,贷款金额11.79亿元,参与金融机构16家。

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和“评定分离”改革。2024年,市本级完成远程异地工程建设项目共367场,交易金额244.64亿元。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招标文件示范文本修订和交易系统适配性改造,优化“评定分离”改革,确保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择优高效。目前,全市完成“评定分离”项目370个,中标金额312.31亿元。

提高政府采购执行效率。加强与采购人的采购需求沟通,通过采取采购需求公示和专家论证的方式,出台采购需求公示办法和专家论证细则,防止歧视性、排他性条款。2024年,44个项目开展了专家论证,43个项目进行了采购需求公示,质疑投诉大幅下降。落实政府节能环保采购政策,对政府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的节能、环境标志产品进行全面准确标注,将节能环保作为实质性要求。

数字赋能

扩展交易平台功能

以智慧化建设为核心,拓展交易平台功能。根据省一体化平台数据交换接口标准,推进一体化平台与交易采购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交易采购数据一网汇集、数据整合共享。

优化完善交易平台功能。完成交易系统与省电子证照库对接,实现市场主体在交易平台注册、信息维护环节高频证照免提交,不断提升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电子营业应用服务功能,261家投标企业调用电子证照354次。

提升智能辅助评标能力。对21套建设工程示范文件进行了智能辅助评标结构化、数字化适配改造。以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项目应用智能辅助评标系统为例,初步评审环节的28个评分点中,有12个实现智能辅助评标。据统计,使用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后,项目平均评标时长约6.9小时,评标时间缩短近1/3。

推进智慧化数字见证。加强功能区域设施改建,建设数字见证大厅,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数字见证工作方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基站定位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技术创新、环节管控推动管理提能,从“人员场内跑”变为“信息网上跑”。

改革创新

省级试点改革效果明显

“过去要反复筛选,一轮一轮谈,现在直接在网上发布采购需求。既简单又公平,质量还有保证。”市中心医院物资供应中心固定资产采购员罗建说。

近日,市中心医院通过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的“采购需求数据库”,在网上商城仅用一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一批桌椅的需求化采购。

去年,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指导下,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十堰市丹江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合开展探索建立家具(台、桌及椅凳类)品目“采购需求数据库”省级改革试点。

截至目前,已建成家具(台、桌及椅凳类)“采购需求数据库”,主要应用于网上商城和电子交易平台采购,完成办公桌椅采购27笔87.89万元。

应用网上商城后,不仅商品各项参数都一清二楚,就连该商品的成交时间、单价、数量、总额和买卖双方的信息都清晰透明。采购人可查看提供该商品的所有经销商信息,并询问相关事宜,根据需要决定购买方式。无论是直购、议价,还是竞价,均在系统操作,一切公开透明。

据介绍,建设需求库的核心在于采购需求标准,采购方只能在设置范围内进行选择,供货方也必须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要限制“高价超标”采购,又防止“低价低质”供货,有效维护供需双方的利益。

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柳飞表示,下一步,将以“改革、创新、规范、提能、守正”为核心,持续推动交易项目“应进必进”,实现项目交易全流程公开管理、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市场活力充分激发;探索政府采购改革,推进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阳光招采、智慧交易”,全面提升交易配置效率和效益,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