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轶然 宋嵩 田伯韬)2024年以来,湖北省襄阳市人社部门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切实增强人才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需求的匹配性,不断提升人才促进产业、产业汇集人才的链式发展水平和能力,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人才服务产业倍增效应加快显现。
招聘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坚持人才“长”在产业上目标导向。聚焦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从长效机制入手,促进重点产业链人才集聚。一是谋篇布局管长远。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满足产业链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增强人才链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链聚集人才链的能力为驱动,以对接人才服务供需为基础,以搭建有效人才供给平台为载体,明确近、中、远期工作思路和方向。二是“十百千万”定目标。确保每年为全市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研发成果转化40项以上,实现产业化项目20项以上,解决技术和生产经营难题10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以上,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每年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0%以上。三是常态监测求实效。建立融入成效归集、分析、调度机制,实行月度监测分析、跟踪效果评价,“十百千万”总体目标全面完成。
坚持在产业链上精准引进人才。聚焦要素化对接,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招才”与“找岗”双向贯通。一是锚定需求绘地图。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人才需求,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实现口径统一、管理集中、信息共享,每季度动态更新发布。二是全面搭台强载体。通过大型招聘专场招、引才小队订制招、网络招聘云上招、特色招聘分类招、行业部门联合招,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83场,达成就业意向27720人,引进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1032人。三是创新渠道搭云梯。通过流动人员档案价值挖掘,建立近五年来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流动人才资源库,精准定位有意留襄回襄来襄人才1029人,入库就业岗位5477个,匹配签约综合转化率达到33%,同比提升18%。
高技能人才大赛现场。通讯员供图
坚持在产业链上系统培育人才。聚焦定向化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向而行。一是拓宽人才培养平台。结合重点产业链布局,遴选50家企业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储备库,已有平台总量达到14家。产业链企业技能评价备案机构数达到68个以上,可开展高级工以上工种评价360个以上,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4010人次,产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推进职教融通发展。会同教育部门,引导本地高校和技工院校聚焦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设立教学专业,新增汽车车身钣金件修理、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等精品课程及匹配度较高专业16个,优势专业与优势产业有效对接的集群效应初步形成。三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落实技能人才“双贯通”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强化校企双方在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新签约校企合作项目7个,实现投资2465万元。
坚持在产业链上科学使用人才。聚焦增值化应用,强化以用为本效果导向,促进高层次人才智力成果转化赋能产业。一是以平台提能推动产业提质。建立“院士专家企业行”襄阳本地服务企业专家信息库,打造企业“人才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产业化”全链条专家服务平台,创新推广应用“专家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创新积分贷”等支持人才“双创”的金融产品,完善风险补偿和投融资跟进机制,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二是以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升级。会同科技、经信等部门,帮助重点园区链接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省市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科创资源,充分发挥选派专家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难题破解、“师徒传帮带”等多元服务,累计为企业开展服务217次,专家“师傅带徒弟”105人,提供人才培训791人(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7人,攻克技术难题127项。三是以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增效。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耦合,拓展产业人才使用维度,打通项目落地转化合作路径,促进高层次人才技术成果反哺产业,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9项,推动共建平台25个,实现产业化项目30项,达成研发项目合作协议总金额3972万元,全年预计新增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2%。借全省“智慧之光”活动首次在襄举办的契机,组织全省300余名院士专家、投融资机构、先进制造业企业及市州代表参加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营造良好人才交流氛围。四是以就业见习推动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本市“144”产业集群,持续扩大见习规模,面向多行业加强基地建设和。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就业见习基地348家,同比增加37.5%。募集就业见习岗位8274个,组织2101人参加就业见习,见习留用率逐年递增。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现场。通讯员供图
坚持在产业链上用心服务人才。聚焦生态化服务,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促进构建产业留用人才“生态圈”。一是办好人才“暖心实事”。组建人才专员队伍,全面落实“1+7”人才新政,2024年发放就业补贴35954人次,补贴金额4534.2万元,完成人才分类31857人。聚焦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线上一表申请、线下一窗受理、一件事一次办”。二是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创新“襄才卡”免申即享服务模式,实现“上游前置提交、中游经办无感、下游服务直享”。完善人才集成式服务体系,落实好创业指导、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全周期服务,让政策红利更加精准、高效惠及高层次人才。三是办好人才“发展大事”。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累计推荐28名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落实“特贴专家”省级配套资金4万元。创新打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联盟,累计服务产业链社会从业者1万余人次,469人取得考评员资格,新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7家,落实项目建设补助250万元,产才两兴、生态共享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