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为遇困者撑起“温暖之伞” ——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织密救助服务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09:06 来源: 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刘欣懿

3月15日清晨,襄阳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隆隆作响,贵州男子肖坤刚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然而,2个多月前,他还蜷缩在安徽某地火车站的背风处,后被救助机构辗转送到襄阳。不远处,正搬运轮毂的河南小伙刘占豪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试用期过后月薪能达到6000多元,比在外地打黑工强多了!”肖坤刚擦了擦脸上的汗,憨厚一笑。

当天是襄阳民政部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最后一天,但属于肖坤刚、刘占豪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救助不止“一碗热饭”

从临时庇护到安家立业

2024年12月,肖坤刚被黑中介骗光积蓄,流落安徽街头。刚被送到襄阳市救助管理站时,他几乎一言不发,时常望向窗外发呆。襄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管志伟没有按惯例将他“接力护送”回贵州,而是多问了一句:“回去还有家吗?”肖坤刚瞬间红了眼眶,原来他小时候父母离异,长大后入赘女方,离婚后无家可归。

同样在去年寒冬陷入绝境的还有刘占豪。父亲外出打工失联后,性格内向的他露宿街头,直到被救助站收留。

“带你们去招聘会找工作!”对于管志伟说的这句话,两人将信将疑。2月6日,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管志伟带着他们与企业反复沟通,最终帮他们在襄阳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这次是救助站‘做担保’,我心里踏实。”刘占豪说。

“救助不只是送一碗热饭、一床棉被,还可以送一份工作、一份安定。”管志伟坦言,部分流浪者因家庭缺失、就业困难陷入困境。对此,襄阳市救助管理站探索“救助+就业”模式,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受助者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服务,帮助他们找工作,让他们在城市落脚,获得归属感。

救助网点“百米可见”

让温暖触手可及

“这箱方便面能领吗?”1月24日,襄城溪苑路福彩站点,还没找到工作的老李盯着“救助服务点”标牌,不好意思地问道。

站点工作人员立刻递上登记表:“登记电话就能取用,如果需要住的地方我们帮您联系救助站!”货架上,方便面、矿泉水、退烧药等物资码放整齐,墙上的救助热线电话格外醒目。

据了解,这样的救助服务点,襄阳民政部门计划建设不少于100个。

起初,襄阳市救助管理站想延伸服务触角,却苦于场地紧缺。襄阳福彩管理站主动提出:“福彩站点遍布街头,正好可以作为‘救助前哨’!”双方一拍即合,将福彩站点改造成“微救助站”,培训销售人员兼任救助引导员,提供物资发放、政策讲解、线索上报等“一站式”服务。

“过去,遇困者想获得帮助得找到救助站。现在,救助网点‘百米可见’,遇困者求助很方便。”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

类似的举措还有很多。比如,襄阳市救助管理站在襄阳火车站设置救助引导牌,遇困旅客可拨打引导牌上的电话,10分钟内救助车就会抵达。

救助网络“一呼百应”

多方联动织密安全网

1月14日深夜,襄阳市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员开展视频巡查时发现解放路天桥下有一个蜷缩的人影,放大镜头发现是一名裹着塑料袋御寒的老人。5分钟后,巡查车辆赶到现场,将老人接到救助站。

老人被救助得益于城市运营中心与襄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密切联动。借助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襄阳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精准掌握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的活动点位。

该站副站长贾峰介绍,以往夜间搜寻主要靠流动巡查车,难免有疏漏,如今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巡查效率大大提升,救援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该站还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积极沟通,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发现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第一时间通报;与省内外多个救助机构联合开通“信息直通车”,提升受助者跨省流转效率;邀请环卫工、快递员担任“救助观察员”,发放印有救助热线的便民物资。

“智慧平台+全民参与”模式让救助从“政府单干”变为“社会共治”。管志伟说:“襄阳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的‘温度传感器’。”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