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为遇困者撑起“温暖之伞” ——襄阳市救助管理站织密救助服务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18:14 来源: 襄阳晚报

襄阳火车站出站口处的救助引导牌    全媒体记者徐勇 摄

□全媒体记者徐勇 通讯员刘欣懿

3月15日清晨,襄阳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隆隆作响,贵州男子肖坤刚熟练地操作设备。然而,两个多月前,他还蜷缩在安徽某地火车站的背风处,后被救助机构辗转送到襄阳。不远处,正搬运轮毂的河南小伙刘占豪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试用期过后月薪有6000多元,比在外地打黑工强多了!”肖坤刚抹了把汗,憨厚一笑。当天是襄阳民政部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最后一天,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才刚开始。

救助不止“一碗热饭”

2024年12月,肖坤刚被黑中介骗光积蓄,他流落安徽街头。刚被送到襄阳市救助管理站时,他几乎一言不发,时常望向窗外发呆。

襄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管志伟没有按惯例接力将他护送回贵州,而是多问了一句:“回去还有家吗?”肖坤刚瞬间红了眼眶,原来,他从小父母离异,长大后入赘女方,离婚后无家可归。

同样在去年寒冬陷入绝境的还有河南小伙刘占豪。父亲外出打工失联后,性格内向的刘占豪露宿街头,直到被救助管理站收留。

“带你们去招聘会找工作!”管志伟的话让两人将信将疑。

2月6日,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管志伟带着他们与企业反复沟通,最终帮他们在襄阳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这次是救助管理站‘做担保’,心里踏实。”刘占豪说。

“救助不只是送一碗热饭、一床棉被,还可以送一份工作、一份安定。”管志伟坦言,部分流浪者因家庭缺失、难以就业陷入困境。对此,襄阳市救助管理站探索“救助+就业”模式,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受助者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

救助网点遍布街头

“这箱方便面能领吗?”1月24日,在襄城区溪苑路福彩站点,还没找到工作的老李盯着“救助服务点”标牌,不好意思地问。

站点工作人员立刻递上登记表:“登记电话就能取用,如果需要住的地方我们帮您联系救助管理站。”货架上,方便面、矿泉水、退烧药等物资码放整齐,墙上的救助热线格外醒目。这样的救助服务点,襄阳民政部门计划建设不少于100个。

起初,救助管理站想延伸服务触角,却苦于场地紧缺。襄阳福彩管理站方面主动提出:“福彩站点遍布街头,可以作为‘救助前哨’。”双方一拍即合,将福彩站点改造成“微救助站”,培训销售人员兼任救助引导员,提供物资发放、政策讲解、线索上报等“一站式”服务。

“过去,流浪者想获得帮助得找救助管理站。现在,网点遍布街头,求助很方便。”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

类似的举措还有很多。比如,襄阳市救助管理站在襄阳火车站新设救助引导牌,遇困旅客可拨打牌上的电话,10分钟内救助车就会抵达。

多方联动织密救助网

1月14日深夜,襄阳市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员开展视频巡查时,发现解放路天桥下有一个蜷缩的人影,放大镜头发现,这是一名裹着塑料袋御寒的老人。5分钟后,巡查车辆赶到现场,将老人接到救助管理站。

老人被救助得益于城市运营中心与襄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密切联动。借助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精准掌握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的活动点位。

该站副站长贾峰介绍,以往夜间搜寻主要靠流动巡查车,难免有疏漏,如今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巡查效率大大提升,救援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该站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积极沟通,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发现临时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第一时间通报;与省内外多个救助机构建立“信息直通车”,提升受助者跨省流转效率;邀请环卫工、快递员担任“救助观察员”,发放印有救助热线的便民物资。

“智慧平台+全民参与”的模式,让救助从“政府单干”变为“社会共治”。管志伟说:“襄阳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的‘温度传感器’。”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