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向乔丹 通讯员 蔡建伟)“光今天就接待了12个旅行团!”4月18日,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襄见美好·探秘两山转化示范地”网络大V行活动走进谷城县堰河村,探寻“两山”转化密码,村委委员侯海艳告诉考察团,春季以来,堰河客流量源源不断,村里每个工作人员都走马上阵成为“导游”。
站在村口观景台俯瞰,2.1万亩生态茶园如翡翠波涛在群山间涌动,81%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天然氧吧。这个曾因过度砍伐陷入“生态破坏-贫困落后”怪圈的山村,用二十年坚守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茶旅产业综合产值过亿元,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堰河村俯瞰。通讯员 供图
考察团品鉴堰河有机茶。记者 向乔丹 摄
工作人员对新鲜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记者 向乔丹 摄
堰河村生态有机茶园。记者 向乔丹 摄
来到天艺茶庄,这里到处一派繁忙景象。考察团摄像师的镜头里,采茶姑娘指尖翻飞,茶篓中嫩芽堆叠成翡翠小山。
在一望无际的千亩茶园里,网络大V们发现茶树下的秘密——肥沃松软的黑土。“我们主要采用有机种植,将过期的牛奶豆浆混进豆饼里,发酵成有机肥料,喷灌到茶田,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板结的同时,产出的有机茶口感相较于其他茶叶更加醇厚,去年的年产量达到1200吨,茶叶供不应求。”天艺茶庄负责人游玉洁介绍到。
茶叶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村委委员侯海艳告诉记者,堰河村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运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依托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统一定价,58家经营主体抱团经营,让每一户村民都成为茶叶的销售商。
这样的经营模式效果很明显,堰河生产“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的高香茶不仅省内畅销,60%还出口到欧美。“去年户均增收2000元,茶叶创新产品红茶碳灰蛋、土蜂蜜、腊蹄都搭上了茶叶‘顺风车’,农产品根本不愁卖。”
从2.1万亩荒山到81%森林覆盖率,堰河人用20年写下绿色答卷。松杉林、杜仲园、花椒基地在茶山梯田间错落分布,形成“山顶林、山腰茶、山脚田”的立体生态。
在村史馆,泛黄的账本记载着转型轨迹:1993年,村党委带领村民用钢钎凿石缝,种下首批茶苗;2000年,全村种植1200亩茶园、5000亩经济林;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81%,荒山变“绿肺”。
“把‘含绿量’变成‘含金量’,我们摸索了三个转化通道。”侯海艳向考察团详解发展脉络:生态修复催生有机茶园,茶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反哺生态保护,村民从“靠山吃山”转为“养山富山”。
这座“绿色银行”正释放着持久红利。网络大v们正在品鉴新茶,盏中茶叶恰似堰河村在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