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边静)近日,樊城区检察院“心路工作室”通过创新运用“大数据+穿透式监督”模式,成功推动1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国家保障体系,用数字检察的精准监督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事情源于2024年盛夏的一个下午,樊城区检察院“心路工作室”的检察官讲完法治课后,一名叫小雨的孩子引起了检察官的关注。深入了解后得知,小雨父亲离世、母亲精神残疾,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且因信息同步不及时未被纳入保障系统。这一事件让检察官敏锐意识到,可能还有更多类似孩子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随后,樊城区检察院“心路工作室”迅速启动“护苗行动”。为准确掌握实际缺乏监护的孩子的详细信息,检察官们连续两周辗转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经过七轮沟通协调,从纷繁的行政数据中筛选出198个双残家庭线索。通过“未成年人监护监督模型”比对和大量核查工作,最终摸排出18名父母均为精神、智力残疾人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2024年9月9日,检察机关向民政部门发出磋商函,并召开诉前磋商会议。会上,检察机关详细介绍了前期摸排的线索,督促民政部门核实整改。同年10月11日,民政部门回复,18名符合条件的儿童中,16人已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月可按标准获得生活补贴。但仍有2人放弃纳入保障,这引起了检察官的关注。
为了解情况,检察官与民政部门、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其中一名孩子小明家中。在30平米的出租屋内,小明智力残疾的母亲表达了她的误解和担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她逐字逐句解读政策,消除其顾虑,社区干部也现场指导填报材料。最终,这两名儿童的保障也申请获批。
2025年4月,樊城区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时,小雨送来一幅名为《穿检察蓝的天使》的画,画中检察官正为小女孩系鞋带。这场持续半年多的公益诉讼,不仅实现了从“被动申请”到“主动预警”的制度突破,更让司法温度传递到每一个孩子身边。
此次“护苗行动”是樊城区检察院创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通过“大数据+穿透式监督”,检察机关推动构建“筛查、核实、保障、跟踪”的全链条保护机制,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质效跃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