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团队行走在山路上
何立玲(右)教小馨做手指康复操
□全媒体记者周锴 刘德祥 张丽 杨洋 龚浩 通讯员周艳 张玮 文/摄
8年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上门送教服务适龄残疾学生81名,足迹遍及该县11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社区,累计行程7万多公里。送教老师、爱心志愿者、残疾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奏响“爱的协奏曲”,“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老师张加荣:助力“折翼天使”去飞翔
“这是什么?”“太阳。”“对,你画得越来越棒了!”……4月30日,在残疾学生小馨家里送教时,对于小馨的进步,老师张加荣及时给予鼓励。
2014年,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张加荣,从乡镇学校调入该校。2017年9月,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对无法上学的残疾孩子开展送教上门后,她成为送教团队的核心成员。
如今,张加荣是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仍坚持送教。每到送教日,送教团队早上不到8点就出发,回到县城时已是晚上7点。“送教上门,就是希望多让孩子学点知识,给他们多点帮助。”张加荣说。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家长分享孩子的变化,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进步点,增强他们教育的信心。
张加荣说,上天给了特殊孩子一双“受伤的翅膀”,老师要帮助他们去飞翔,“孩子不能来校上课,我们就把课堂搬到孩子家里!”
老师叶发源:送教时总在前面开路
4月29日上午,记者跟随送教团队去残疾学生小杰家送教。小杰家住得比较偏,把车停在保康县后坪镇兴隆坡村党群服务中心后,还需步行近2公里的山路。
山路被厚厚的树叶覆盖,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响声。一路上,老师叶发源总是走在最前面,他手里还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
“我们之前来送教时,曾在路上发现一条蛇,这可把年轻女老师吓得够呛。”此后,每次送教,叶发源就随身携带一根棍子,用来“打草惊蛇”。
他们还会路过有狗的人家。每次听到有人过来,狗都会一阵狂吠。叶发源走在最前面,先过去跟狗的主人进行沟通,让其把狗看好。
叶发源担任过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即将退休的他已卸任校领导职务,但送教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给小杰上完课后,小杰爸爸硬是宰了一只鸡,非要留送教老师吃饭。“拉扯”过程中,家里的狗以为他们在打架,跑了过来。“像小杰爸爸这样的家庭本就不容易,他们的心意我们领了。吃饭我们自己解决,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叶发源说。
老师黄小艳:就像孩子们的大姐姐
黄小艳是襄阳市襄州区人。11年前,从大学毕业的她考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
两年前,黄小艳加入了送教团队,担任生活语文老师。
黄小艳平时在学校给这些不能上学的孩子上网络直播课,每到送教日,就跟送教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去送教。
她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就像孩子们的大姐姐。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跟她说。
这位来自城市的女孩,本可以选择离开这儿,但她选择在保康扎根,陪伴这些残疾孩子,并在保康结婚成家。
现在,黄小艳尽管已怀孕,仍坚持送教,跟着大家一起走山路。怀孕3个月的她,还处于妊娠反应期,这次送教结束后,她再也忍不住,找了个角落呕吐起来。
残疾学生小君喜欢琢磨电脑软件。“小爱,小爱,你在吗?”“我在呢!”……这是小君与手机上“小爱”的对话,听筒里却传来黄小艳的声音。
原来,他让黄小艳给他录制了一段自己的声音,他把“小爱”、起床铃声等都设置成黄小艳的声音。
黄老师对孩子们的付出,孩子们记在心里。
志愿者何立玲:呼吁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
“香蕉香蕉弯弯,西瓜西瓜圆圆,芒果芒果扁扁,草莓草莓尖尖……”4月29日上午,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何立玲一遍遍带着重度脑瘫患儿小馨做手指康复操。
何立玲是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志愿者。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之后来到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她下定决心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帮助那些残疾孩子快乐成长。不过,经营家具城的父亲的一句话让她陷入了两难:“玲玲,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这家具城由你接着干,怎么样?”一边是父亲挑着扁担拼出来的家业,一边是帮助残疾孩子的理想,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在请示相关部门后,2014年9月,何立玲加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获得了每周半天的珍贵执教机会。
后来,她又加入送教团队,教唱游与律动,将康复课与音乐课结合起来,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
她出力又出钱,常常给孩子们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今年全国助残日前夕,她将自己获得的5000元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金捐给了学校。“希望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何立玲说。
志愿者韩英: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温暖
“这个尺码合适吗?”“不错,正好!”4月29日,来到残疾学生小锐家送教时,志愿者韩英不仅给他带来了夏季校服,还为他的奶奶准备了鞋子。
韩英是一家鞋店的老板,偶然间听说送教团队的善举,她深受感动,也加入进来。“我当年生女儿时难产,不过她是幸运的,最终平安降生,但有的孩子因早产缺氧得了脑瘫。”有一次,韩英和送教团队去送教,有个9岁的孩子躺在床上,十分瘦小,看上去只有4岁左右。每次讲起这些,她都会哽咽。她想帮助这个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每次送教,她都要给孩子们准备换季衣服、鞋子、校服等。她记得每个孩子的衣服尺码。哪个孩子长胖了、长高了,需要换尺码,她都牢记于心。
平时,韩英尽量挤出时间送教。她觉得,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关爱,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温暖。
韩英还发动周围的朋友,带动他们一起参与送教。
志愿者周洁:帮孩子们实现“微心愿”
丝丝是一名脑瘫儿,生活不能自理。4月28日下午,当送教团队来到她家时,一看到志愿者周洁,她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周洁今年23岁,这位来自鄂州的女孩到保康县税务局上班一年多了,这是她第三次送教,去年她曾来过丝丝家。“丝丝比去年开朗活泼些了。”周洁为丝丝的进步感到开心。
有一次,保康县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当时,保康县税务局和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选手均上台展示。当得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的温暖故事后,保康县税务局也想加入进来。此后,“税爸税妈守护山里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的一部分,周洁是其中一员。
每次送教,“税爸税妈”志愿者都会给孩子们带生活用品、校服、水彩笔等,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税爸税妈”志愿者还教孩子们唱歌、画画、拼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辅导他们学习,鼓励他们表演才艺。
在残疾学生小杰家,周洁陪他玩了一把“堡垒之夜”游戏。“孩子们很有想法,比如,小杰会使用电子设备,他会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看世界,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周洁说。
“有的孩子没有妈妈,爸爸在外地打工,我们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父母的空缺。”周洁说,从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身上,她感受到了爱心、耐心、用心。
学生小锐:“是老师,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残疾学生小锐今年14岁,家住保康县马桥镇唐二河村。患有脑瘫和川崎病的他,不能自如行走,无法到校上学。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他开设了网络直播课。每个月,老师至少送教上门一次。
“老师好!”4月29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来到小锐家送教。面对老师的到来,他开心地打招呼。
“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说‘五一’前来,是不是真的来了?”老师叶发源说。“是的。”小锐大笑着点点头。
小锐喜欢拆装玩具,对电子产品尤其感兴趣。4月8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来送教时,叶发源为他带来了14套积木。在老师的帮助下,随着第一组积木——电动升旗杆拼装成功,小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也给了小锐信心,更激发了他对科技的兴趣。
每次送教,老师不光送知识,还送来了积木、书籍、衣服等物品。
“谢谢老师不辞辛苦来到我身边,是你们,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小锐说。
家长胡忠琼:“送教上门,方便了我们”
胡忠琼家在寺坪镇简家坪村,一家四口人,她和老公以及一对儿女。她怀孕7个月时,女儿琦琦早产,出生时只有3斤6两,在保温箱待了一个月才出院。女儿7个月时还坐不稳,他们带她去医院,被诊断为脑瘫。后来,他们又带她去相关机构做康复训练。
到了上学的年纪,琦琦不能正常走路,无法独立上学。胡忠琼只好在保康县城租房,每天送她到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琦琦的爸爸在老家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维持全家的生计。后来,为了兼顾家里,胡忠琼带琦琦回到老家。琦琦平时上网络课,每月老师送教上门一次。
如今,老师已为琦琦送教6年。“最初琦琦只会喊妈妈,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渐渐可以说成句的话,如今,还可以讲故事,她讲的《龟兔赛跑》获得了全校好故事比赛一等奖。”胡忠琼细数女儿的每一个变化:刚开始写字歪歪扭扭的,现在可以写得很美观;原来自卑胆小,现在开朗多了;她还喜欢上了唱歌、画画……
“老师送教上门,方便了我们!”胡忠琼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