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从“就业安家”到“兴业强链”—— 襄阳“三业”协同激活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08:42 来源: 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李明

今年1月至4月,襄阳市已促成53个楚商项目成功签约,合同总投资额达589.4亿元;在谈意向合作项目56个,计划投资额280亿元……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正是襄阳持续推动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城市发展吸引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归途:2023年、2024年全市分别新增返乡创业6388人和7452人。截至5月底,今年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数已攀升至6500人,同比增长116.2%。

面对“返乡潮”中涌现的新期盼与新需求,襄阳如何进一步畅通就业、创业、兴业通道?在26日举行的全市返乡就业创业兴业推进会暨岗位项目行动发布会上,市人社局负责人披露了“返乡三业”行动路线图——一套覆盖全周期、贯通产业链的综合行动体系正全面展开,旨在通过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织密乡情纽带。

“迎亲回乡”行动:精准服务促返乡就业

为了让返乡人员更好安家立业,“迎亲回乡”行动着重优化就业衔接。

人社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立返乡就业服务站,为自发返乡者提供信息登记、岗位匹配、政策咨询、入企探岗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针对集中在外务工群体,协调开通“返乡就业专列”和“点对点接送专车”,力求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无缝对接。此外,通过短视频、展板等形式展示家乡产业发展新貌,将有效增强在外人员的返乡意愿。

在精准匹配岗位方面,行动将乡味特色场景与求职相结合,比如在市外的襄阳牛肉面馆张贴“码上回”岗位二维码,让在外游子扫一扫便能接收家乡优质岗位信息。市内则组织“就业大篷车”,深入基层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等服务,并大力开展“入企探岗”活动,运用直播带岗、现场聘岗、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促进人岗有效对接。

提升返乡人员获得感同样关键。行动通过整合人社、财政、住新等多部门资源,制作包含就业补贴、创业贷款、住房优惠、子女入学等政策的就业指南,方便返乡人员掌握信息。特别设立“返乡就业绿色通道”,力求补贴申领实现“即申即享”。鼓励企业对稳定就业3个月的返乡人员给予提前转正、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等激励,并联动商超、文旅企业提供消费折扣、景区免票等专属福利。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则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推荐不少于3个适配岗位,必要时辅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为了增强返乡人员的市场竞争力,行动围绕本地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需求,联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开设“订单班”和“定向班”,推行“培训+考证+就业”一体化服务。同时着力培育“襄阳牛肉面师”“汉江家政”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并通过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就业联盟”,为持证人员打通“培训—认证—上岗”闭环通道。

行动还注重发挥熟人网络效应,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名“返乡就业推介大使”,将聘请成功引荐亲友回襄并稳定就业6个月者为人社部门专属职业指导师。组织开展“家乡就业体验日”,邀请相关人员参观企业并交流座谈,加深了解、增强留襄意愿。另外,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开设“返乡就业”专栏扩大品牌影响力,共同促进更多人员返乡发展。

“归雁报春”行动:全链条扶持助返乡创业

聚焦返乡创业群体,“归雁报春”行动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扶持生态。

在引流引导方面,专门生成“归雁筑梦”政策二维码,通过外地商会和劳务协作站定期推送信息。同时组建“返乡创业服务团”,奔赴襄籍人员集中地举办推介活动,“敲门对接”面对面宣讲政策并建立意向台账。线上线下策划“归雁报春”系列宣传,每月发布2期“创业兴襄”专栏,以政策图解、案例剖析和专家点评等形式,展现家乡创业环境与服务效能。行动还聚焦龙头企业的需求,开展“归雁启程”创业资源对接活动,吸引创业者关注产业链机会。

解决融资难题是创业成功的基础。行动推出的“汉江‘襄’创贷”特色金融产品,可为个人提供最高10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3000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此外,通过实施“归雁成长计划”,筛选30名以上返乡创业青年,匹配由企业家、投资人、高校教授组成的导师团,借助季度见面会、线上问诊、项目打磨等方式,开展长期“一对一”定制化帮扶。

在创业孵化与成长阶段,行动在“襄创就创”等创业街区试点提供免费“共享摊位”体验,降低初始成本。孵化园区内设立的“归雁创业驿站”提供工商注册代办、税务登记指导及可能的场地租金减免等“一站式”服务。“创业门诊”组织行业专家和导师通过“一对一诊断+集中研判”,帮助优化项目方向、降低试错成本。还将开设“归雁创业特训营”,教授电商运营、现代农业管理等实用课程。

为了帮助项目稳健成长并创造更大价值,行动发布了返乡创业引导清单,建立“创业带头人+返乡创业者”结对机制,通过“创业培训强基础+导师指导解难题+头雁带动拓市场”三位一体赋能模式提升运营能力。行动还强调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创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与劳动力的高效对接。在产业层面,则鼓励返乡创业者围绕本市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力,助力形成“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企业”协同发展网络,为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贡献力量。

“乡音对话”行动:优化环境引返乡兴业

“乡音对话”行动着眼于吸引襄商资本回归投资兴业。

行动的基础在于摸清底数、精准对接:市县联动建立并动态更新“襄商资源库”,全面掌握襄阳籍在外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才等信息。每年至少在3个襄商聚集地举办“返乡推介会”,通过城市宣传、重点产业路演、项目签约、乡情恳谈等,增进相关人员对家乡的了解,吸引投资。同时,借助直播平台组织“乡音云对话”线上活动,实时解答襄商的兴业疑问。

行动强调与本地产业的深度链接,特别围绕本市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筛选编制“返乡兴业引导项目清单”。每季度会按行业或区域设定主题(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定向邀请有投资意向或技术专长的襄商回乡考察。考察期间,组织开展“链上对接”活动,推动返乡项目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进行深入交流与融合。

为加快项目落地,行动制订了年度“乡音招商”计划及目标企业名录,并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重要节假日襄商集中返乡时机,举办“乡情恳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更重要的是,组建了由人社、招商、发改、经信等多部门联合的“服务专班”,为返乡兴业项目提供从立项审批、落地建设到投产运营的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力促项目快速落地、尽早投产。

在资源护航方面,行动着力搭建“项目库+导师库+金融机构库”三库资源整合平台。平台通过每月举办“创享沙龙”加强交流,每季度举办“政银企”创贷对接会打通融资瓶颈,每半年开展一次导师巡回问诊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全方位支持项目发展。行动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项目需求与资源供给,并通过定期“兴业企业大走访”活动,及时收集、反馈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人才招聘、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难题,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最后,行动充分借力“以商招商”模式,实施“归雁领航”计划:从返乡企业家中遴选影响力强者聘任为“襄商大使”,定向推介襄阳产业链项目。注重打造样板项目并推广成功案例,增强投资信心;积极联合外埠商会举办“楚商襄阳行”活动,推行“以投带引”模式,并对返乡投资创业和服务本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放大“一个襄商就是一个招商站”的链式效应。

“返乡是手段,兴城才是目标。”市人社部门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描绘了清晰的蓝图——通过就业安民夯实基础、创业富民激发活力、兴业强市引领升级,襄阳市正着力构建人才回引、资本下沉、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格局。

未来,随着“迎亲回乡”“归雁报春”“乡音对话”三大行动的深入推进,襄阳精心绘制的返乡经济版图正逐步从规划走向现实——对游子而言,返乡不只是归途的终点;对这座城市而言,它更是一个崭新发展篇章的起点。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