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付梦婕 通讯员 汪洋 张平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城市供水,如同城市的血液、发展的命脉,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与城市经济的运行。
6月29日,襄阳人民期盼的城市水源替代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该工程总投资约24亿元,计划新建一座规模为近期40万吨/日、远期60万吨/日的水厂,铺设东津至襄城、襄城至樊城两条过江连通管道,并建设分水口、改造升级原有水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工程预计两年建成通水。
工程建成后,襄阳城市供水主水源将由汉江切换为丹江口水库,让中心城区百万居民喝上更为优质的“丹江水”,从根本上破解供水瓶颈,优化供水格局,提升供水能力与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
引入丹江碧水 惠泽百万市民
襄阳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千百年来,从秦岭南麓奔涌而出的汉江,一直滋润着襄阳这片沃土,是襄阳人的母亲河。
城市发展、供水先行。襄阳城市供水事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步,历经发展,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水厂数量与供水能力持续提升,中心城区居民实现了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跨越。
近年来,随着汉江上游来水减少及城市发展重心东移,供水保障面临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抢抓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的历史机遇,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谋划并全力推动城市水源替代工程落地实施。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从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优良)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年正常引水能力约7.7亿立方米,完全能满足襄阳城区年1.9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聚力民生工程 彰显为民初心
城市水源替代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住新、国资、水利、审计、司法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集中办公、统筹调度。专班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部署工作,并积极与中节能集团、中环保公司、省水发集团等深入对接沟通。
为科学推动项目落地、优化城市供水布局,市住新局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中心城区供水专项规划。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群众身边的供水难题,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充分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民忧、惠民生的实效,努力以干部的“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打通关键节点 构建市区供水一张网
供水设施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开工的襄阳城市水源替代工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原水系统、净水厂和输配水管网配套工程。
据介绍,原水系统工程包括对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高新分水口实施改造,新建高新分水口至新水厂原水管道以及新水厂至五水厂原水连通管道;净水厂工程包括新建净水厂一座(近期规模40万吨/天,远期规模60万吨/天),对五水厂进行改造提升;输配水管网工程包含新建新水厂至东津清水主管道,新建樊城至襄城、东津至襄城的过江连通管;关停二水厂,并将三、四水厂改造为增压泵站。
“一是紧邻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分水口,输水距离短;二是地势较高,可利用自然重力实现向襄州、东津、樊城等区域自流供水。”市住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水厂选址高新区优势明显,可有效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提升供水安全可靠性。
按照规划,未来,襄阳中心城区将构建起“一网两厂五片区”的现代化供水总体布局:“一网”是指打造全市统筹调度、互联互通的供水主干环网(“供水高速公路”),形成“主环、网格、放射”的管网格局,实现统一高效调度、安全稳定运行。“两厂”是指以五水厂和新建水厂为核心供水枢纽。“五片区”是指通过过江管道等关键工程,将襄城、樊城、东津、襄州、鱼梁洲五大供水片区紧密联结成一体。
市住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建成后,不仅能实现“优水优用”,极大缓解高新、东津等片区的供水压力,更将构筑起水源优质、配置科学、调度灵活、韧性强大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让“一泓清水润万家”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显著提升襄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