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魏金风 张志豪 朱诗雅 陈诗语)为让青少年科学认识核技术、传承核工业精神,湖北文理学院“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于7月,先后走进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开展实地研学,并深入武汉汉阳区老关社区等场所,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核知识科普活动,通过“研学实践+场景化讲解+互动体验”的创新模式,让核科学知识变得可知可感。
企业研学:在“国之重器”旁汲取科普养分
“屏幕上跳动的这些数据,是核电站运行的‘脉搏’,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安全。”在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反应堆仿真机房内,讲解员指着实时监测屏向志愿者们介绍。7月29日,“红色种子”服务队的12名志愿者在这里开启了首场研学活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数字化控制系统、模拟操作平台,直观感受核电运维的精密与严谨。
“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观看数字介绍。通讯员 朱诗雅 供图
下午服务队来到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在核工业建设展览馆,泛黄的施工日志、磨破的劳保手套、在戈壁滩拍摄的黑白合影,无声讲述着建设者们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前辈在新疆戈壁建设核设施时,夏天地表温度超过50℃,冬天能低到零下30℃,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用算盘算出了上万组工程数据。该公司员工讲解,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
“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参观。通讯员 朱诗雅 供图
“这些一手资料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服务队队长陈诗语表示,两次研学共收集到核安全手册、建设者口述故事、设备模型等20余件“素材”,为后续科普活动积累了鲜活案例。
“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观。通讯员 张志豪 供图
“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核知识问答。通讯员 张志豪 供图
社区宣讲:把“硬核”知识转化为童趣表达
在老关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志愿者张少伟打开电脑,播放着一段由团队制作的动画短片:一颗“能量小球”(铀原子)在“厂房城堡”里碰撞、发热,最终变成“电力小精灵”跑进千家万户。这段3分钟的动画,是志愿者们结合研学见闻,用两个月时间打磨而成的。
在互动环节,志愿者们设计了“核知识闯关”游戏。“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在哪里?”“秦山核电站!”10岁的小宇抢答时,特意挺起胸膛——这个答案他在动画短片里看过。“答对的小朋友可以获得‘核安全小卫士’徽章。”志愿者们拿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徽章,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原本有些羞涩的小雨也举手问:“姐姐,核电站的叔叔阿姨过年会回家吗?”
学生雨志愿者们互动张志豪。通讯员 供图
团队探索将实地研学与科普创新结合,成功破解了核知识“深奥难懂、传播受限”的难题。凭借扎实的实践与创新的模式,“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成为地方核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
未来,湖北文理学院“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将继续走进更多核工业企业汲取养分,深入社区、校园播撒科学火种,让核知识普及更有温度,让“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绽放光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