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陈洋波)“挑战‘两河’,凭的是初心”“十年磨一剑,荒山披绿装”……8月13日,襄阳市挑战“两河”最逆袭乡村大PK暨“两山”理念实践交流擂台赛在保康县尧治河村举行,20个乡村现场打擂,晒出“逆袭成绩单”,向保康县尧治河村与谷城县堰河村发起挑战。
比赛现场。 赵怡然 摄
本次比赛由湖北日报襄阳分社与湖北尧治河集团联合发起,100余个乡村踊跃报名参与。经过线上展示和初审,20个乡村成功入围。
现场,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用“三把钥匙”揭秘尧治河村从“穷散差”到“绿富美”的逆袭密码,并共勉道:“‘山高人为峰,路远脚为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两山’理念,相信‘绿水青山不会辜负人’。”
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发言。 赵怡然 摄
“曾经的田山,是‘后进’的标签,今天的田山,是‘希望’的代言。”樊城区田山村代表邵晴讲述了田山村的逆袭之路,村集体收入从20万元突破至70万元。
宜城莺河村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切入点,发展旅游产业,让“雨天涝、旱天臭”的空心村,变成了一半家园、一半风景的网红河,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今年,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保康县黄龙观村采取封山修复、植树造林,建设华中首家悬崖餐厅、全省海拔最高的极顶运动场,将磷矿开采后留下的荒山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到绿色崛起的华丽蝶变,村集体收入超1.5亿元,旅游收入占比超过三成。
“山区乡村的出路就是守好绿水青山。”南漳观音堂村党支部书记杜仁强说,面对仅1300亩土地的现状,该村从石头缝里抠产业,发展猕猴桃、菊花、艾草等特色产业,建设电商直播中心,村集体资产超3000万元。
枣阳市九龙村,面对山林管理混乱和村集体负债180余万元的窘境,在“两山”理念中找答案,循环栽种湿地松、桃树,发展菊花、黄精等林下经济,实现了2022年还清旧债、2024年村集体收入80万元的逆风翻盘。
参赛村代表与评委合影。 赵怡然 摄
“不少乡村产业资源类似,也为我们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谷城县老君山村书记助理刘举纲说,大家的发展思路让他耳目一新,如枣阳九龙村发展林下经济、老河口油房湾村发展循环农业等,都为老君山村后期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
襄城区谭庄村,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沙土地里种出山药大产业,村民自发办机车节、村BA引客来。如今的谭庄村,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村民脸上有笑、眼中有光,成宜居宜业新农村。
地处大洪山余脉的襄州区向湾村,是革命老区,通过积极发展红色生态旅游,让游客们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听红军党课,吸纳返乡人员创业,打造新村民咖啡馆,全村实现了红色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荷包鼓起来。
“肉牛养殖、种羊繁育、农光互补、果蔬种植、秸秆收储,这五大主导产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老河口市油房湾村代表龚保贵,揭秘“空壳村”如何破解乡村振兴密码。
比赛现场,掌声雷动。前来参赛的代表坦言,这场PK赛更成为互学互鉴的课堂。
襄阳市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党海涛表示,一个个精彩的逆袭故事,不仅仅是“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通过PK相互学习、借鉴,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互助,激活更多内生动力,让更多乡村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逆袭翻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