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襄阳举办“两山”理念实践交流擂台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09:24 来源: 襄阳日报

8月13日—14日,襄阳市挑战“两河”最逆袭乡村大PK暨“两山”理念实践交流擂台赛在保康县尧治河村落下帷幕。经过层层角逐,保康县黄龙观村获一等奖,谷城县老君山村等3个村获二等奖,襄州区向湾村等9个村获三等奖。据悉,这是我市首次聚焦“最逆袭乡村”举办PK活动。

自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市各乡村的积极响应,100余个村踊跃参与。最终,一批践行“两山”理念的优秀乡村脱颖而出,进入线下PK环节。

宜城市莺河村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切入点,发展旅游产业,让“雨天涝、旱天臭”的“空心村”,变成了一半家园、一半风景的“网红河”,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今年,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保康县黄龙观村封山修复、植树造林,建设华中首家悬崖餐厅、全省海拔最高的极顶运动场,将磷矿开采后留下的荒山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到绿色崛起的华丽蝶变,村集体收入超1.5亿元,旅游收入占比超过三成。

枣阳市九龙村面对山林管理混乱和村集体负债180余万元的窘境,在“两山”理念中找答案,循环栽种湿地松、桃树,发展菊花、黄精等林下经济,实现了2022年还清旧债、2024年村集体收入80万元的逆风翻盘。

襄州区向湾村通过积极发展红色生态旅游,让游客走红军路、吃忆苦饭、听党课。吸纳返乡人员创业,打造新村民咖啡馆,全村实现了红色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荷包鼓起来。

南漳县观音堂村面对仅1300亩土地的现状,从石头缝里抠产业,发展猕猴桃、菊花、艾草等特色产业,建设电商直播中心,村集体资产超3000万元。

……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张张蝶变的答卷,展现了我市乡村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的生动实践。经过精彩角逐,获奖名单揭晓——

一等奖:保康县黄龙观村

二等奖:谷城县老君山村、保康县中坪村、老河口市油房湾村

三等奖:谷城县官坊村、襄州区向湾村、枣阳市端公村、保康县白竹村、宜城市莺河村、宜城市魏岗村、樊城区张湖村、襄城区青龙村、南漳县观音堂村

优胜奖:樊城区田山村、南漳县陆坪村、南漳县田家营村、枣阳市九龙村、枣阳市桃园村、襄州区闫营村、老河口市王府洲、襄城区谭庄村、谷城县双堰村

特别贡献奖:保康县尧治河村

襄阳市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党海涛总结道:“一个个精彩的逆袭故事,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践行‘两山’理念不是简单复制,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比学赶超。通过PK相互学习、借鉴,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互助,激活内生动力,让更多乡村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逆袭。”

“三把钥匙”开启“绿富美”逆袭之路

——尧治河村践行“两山”理念绘就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8月13日,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用“三把钥匙”解锁尧治河村从“穷散差”到“绿富美”的逆袭密码。

曾经“穷得连老鼠都不愿打洞”,村民自嘲:“尧治河,石头多,缺钱、缺粮、缺老婆”。如今,这个鄂西北山村,以“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30多项荣誉惊艳世人。

2024年,该村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尧治河村用38年奋斗,书写了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

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

孙开林介绍说,1988年,面对村民散居悬崖茅屋的困局,新当选的村干部在深山探得磷矿宝藏。尧治河村的致富之路没有选择“竭泽而渔”,村里立下铁规——矿区不开荒、采石不毁林、挖矿不污河。

当年,党员带头抡起钢钎铁锤,在绝壁凿出第一条公路。开矿第一年,村集体赚了3万多元。这笔钱怎么花?孙开林决定拿出来修公路、建学校。

当时,有人说孙开林“傻”,孙开林说:“古人说‘留得青山在,子孙有柴烧’。尧治河要富,就要富在根子上——路通了,山货能出去;学校建好了,孩子有出路;生态保住了,子孙有饭吃。”

三十多年来,尧治河村坚守“生态红线”,矿区复绿率100%,废水循环利用率95%,森林覆盖率跃升至96%,在摘掉“贫困帽”的同时,攒下了丰厚的“绿色家底”。

矿洞里的绿色革命

2006年,面对矿产市场波动,尧治河村党委果断关闭8家矿粉厂、15个矿洞、26个露天采矿点,开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转型。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刚开始困难重重:一方面,修复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矿山修复的认识不足,认为浪费时间和精力。

面对困难,尧治河村党委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筹集修复资金;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分批到全国名村学习观摩,借鉴经验,让村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感受绿水青山带来的变化。

尧治河村按照“把山区建成景区、把矿区建成景区、把村民的生活区建成景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废弃的矿洞,大力发展地下矿洞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发展矿洞食用菌、开发三界洞天旅游项目、建设洞藏白酒基地、打造沉浸式文化休闲景区……

思路一变天地宽。曾经令人无比揪心的废弃矿洞,如今成了独特景观、生产基地,正在逆袭为“绿色资产”。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少

尧治河村始终坚持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建设襄阳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老人免费住,一日三餐有营养配餐;设立“教育基金”,小孩从幼儿园到初中,学费村里全包,考上高中、大学有奖励;建设“康养中心”,村民看病“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补贴”。

坚持“决策村民定”,修路、建景区、分红……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听意见。为了解决村里智障人员的生存、生活问题,尧治河村创新成立了集帮扶、福利、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让孤寡老人和智力障碍群体有人管、有事做、有钱挣。

2006年,尧治河村建起了160多幢小洋楼,按照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仅需2万元至6万元就可拥有房屋产权,村里12户相对困难的村民免费入住。村集体还为每家每户配发了股份,每年参与分红。

与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规范处理垃圾和污水……尧治河村越来越美。

站在新起点,尧治河村正在描绘更宏伟的绿色蓝图——建设“低碳乡村”,深化矿洞循环经济;打造国家级生态研学基地和旅游度假区;探索“数字乡村”,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正如孙开林所言:“山高人为峰,路远脚为尺。”尧治河村的故事印证,当绿水青山被当作生命守护,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共富的画卷必定越来越美。

黄龙观村:

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

看着眼前这座拥有华中首家悬崖餐厅、湖北海拔最高极顶运动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谁能想到竟是二十年前磷矿开采留下的“伤疤地”?二十余年来,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用艰苦奋斗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绿色传奇。

时间回溯至1999年,勘探队在黄龙观村发现高品位磷矿。十年采矿,留下的只有寸草不生的山体、悬石遍野的废墟。“矿挖完了,山毁了,子孙后代怎么办?”2009年,以章祖良为首的黄龙观村党委班子带领村民打响了生态保卫战。

十几年的时间里,黄龙观人开始封山修复、植树造林,生态复绿300余亩,将昔日的“伤疤地”变成了汇天地之美、纳群山之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

极顶运动场31000平方米、百果园26045平方米、彩虹桥长138米高68米、小木屋72栋、四合院20栋、滑雪场720米、苏溪索道880米落差350米……每一个数字都是黄龙观人艰苦奋斗的印证。

如今,黄龙观村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别墅拔地而起,路灯点亮了荆山之巅,门前是千亩核桃园,后院是散养走地鸡,村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今年7月,苏溪峡谷开业,让本就热闹的黄龙观村更加红火——农家乐爆满,民宿的床单挂满了屋檐……年接待游客人数超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超1.5亿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比超过三成。

黄龙观村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从“资源枯竭”到“绿色崛起”,靠的是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久久为功。愚公移山精神加上“这不行,那不行,有决心就行”“千困难,万困难,干就不困难”的信念,成就了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的典范,成为人们心中的度假胜地。

山峦叠翠、民宿俨然、文化流淌……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今日的黄龙观,开辟了矿旅、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不仅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更向世界证明——守护青山,终得金山;敬畏自然,方得永续。

本版文/图: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王虎 通讯员 邓植元 张子纬 吕泳和 袁俊耀 秦志鹏 张照 向宗涛 王亚飞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