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肖媛媛)“现在晚上能睡10个小时,白天也有劲儿了!”近日,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医学科病房,曾连续2天彻夜未眠的王女士,向医护人员分享着喜悦。
王女士因焦虑抑郁状态住院,入院时连续2天几乎彻夜未眠,白天情绪低落、自责自罪,连吃饭都需要家人催促。医护人员评估发现,她常因“担心治不好病”“拖累家人”而焦虑,躯体紧绷、心率偏快。护士每天陪王女士做睡眠操,重点引导她通过“呼吸放松式”调节情绪:“吸气时想象‘平静的气流’进入身体,呼气时告诉自己‘所有担心都在慢慢离开’。”
3天后,王女士反馈“睡前没那么慌了”;1周后,她能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夜间仅醒1次;2周后,睡眠时长从每天2小时延长至6小时,白天能主动参加病房活动,情绪也明显好转。
开展科普讲座。 通讯员 供图
睡眠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对精神科患者而言,睡眠障碍往往是病情波动的“信号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约70%以上存在睡眠问题——抑郁症患者常因早醒辗转难眠,焦虑症患者被“越想睡越清醒”的困境折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期彻夜不眠,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可能因幻觉、妄想打乱睡眠节律。这些问题不仅让患者白天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更会反过来加重情绪症状,形成“睡眠差→精神症状重→更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护士长余红敏介绍,为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认识睡眠障碍,精神医学科定期开展科普讲座,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讲解“睡眠周期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哪些习惯会偷走睡眠”“出现失眠别硬扛,及时干预是关键”等知识,引导大家正视睡眠问题,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做睡眠操。 通讯员 供图
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躯体紧绷、情绪焦虑导致入睡难”问题,我院精神医学科护理团队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放松训练原理,编制了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精神科睡眠操”,适用于住院患者每天15至20分钟练习。护士每日在病房组织患者,一对一纠正动作细节,确保患者掌握要领,同时鼓励患者出院后将睡眠操融入日常,形成长期习惯。
近3个月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精神医学科睡眠障碍改善率从干预前的42%提升至76%,其中因“躯体放松、情绪平稳”受益的患者占比达83%。许多患者反馈,睡眠操不仅改善了睡眠,更让他们掌握了“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了康复信心。
“睡眠障碍并非‘不治之症’,科学干预+主动练习,就能打破恶性循环,让‘好睡眠’成为心身康复的助推器。”余红敏表示,精神医学科将继续优化睡眠操动作,录制教学视频方便患者居家练习,同时结合科普讲座、病友分享会等形式,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受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