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从“防”到“康”全链条发力——襄阳市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交出暖心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08:51 来源: 汉水襄阳

8月25日是全国残疾预防日。在我市,一项项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温暖着残疾朋友及其家庭,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市以“精准、高效、温暖”为标尺,推动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累计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6万人次,服务率高达99.85%,不仅实现了“应服尽服”,还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9.85个百分点,用扎实的行动托举起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在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全链条上的持续深耕与系统推进。

筑牢预防防线 控制残疾发生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我市始终将残疾预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残疾预防长效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遏制残疾的发生与发展。

8月20日,由市残联主办的“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主题宣教活动在襄城区尹集乡卫生院举行。现场通过发放资料、专家讲解、实操演示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及相关康复政策,重点讲解交通事故、工伤、噪声污染、儿童意外伤害、老年人跌倒等常见致残风险,普及防护避险、自救逃生及急救技能,积极引导公众增强安全意识、提升防护能力,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残疾预防的良好氛围。

这只是我市残疾预防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出台《襄阳市残疾预防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协同联动,切实提升工作实效。

在“全国残疾预防日”“爱耳日”“爱眼日”等重要节点,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残疾预防知识“四进”(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单位)专项行动。社区讲座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校园开展安全防护教育、单位组织职业病防治培训、家庭医生入户进行风险筛查……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显著提升,共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残疾预防防线。

拓宽救助范围 点亮希望之光

对于残疾儿童,早一天干预,就多一分希望。我市创新落实康复政策,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拓宽至0-15岁,并提请市政府修订印发了《襄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让制度更完善、保障更有力。同时在全省率先畅通残疾儿童异地康复救助渠道,解决了异地康复给部分家庭带来不便的难题。

近年来,全市已有9190名0-15岁残疾儿童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其中,依托异地救助新政,已有245名儿童顺利就近在外地定点机构接受专业康复训练。

同时,我市不断加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对全市21家定点机构开展了严格的分级评审,确保康复服务质量。

为了让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我市常态化开展“康复服务基层行”活动,将专业的筛查评估送到了农村孩子的“家门口”,累计为11000余人(次)残疾儿童提供了免费服务,真正实现了“应救尽救,服务到家”。

优化服务供给 提升康复质量

8月20日,在襄城区营盘社区康复站,因工伤导致下肢行动不便的刘先生正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步态训练。“以前做康复得频繁往返大医院,费时又费力。如今社区有了‘康复驿站’,走几步就到,特别专业和方便!”他感慨道。

为打通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残疾人“少跑路、就近享”,我市大力整合资源,在基层建成100家社区康复站。这些百姓身边的“康复驿站”,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专业、便捷的康复训练与指导,累计服务近12万人次。这一“‘家门口’的康复模式”成效显著,我市相关工作经验成功入选中国残联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借鉴的样板。

在辅助器具适配方面,我市扎实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共为1.9万余名残疾人精准适配辅具2.1万余件,适配率超“十四五”规划目标8个百分点。一副合适的助听器、一辆灵活的轮椅、一套智能家居设备……这些辅具极大地提高了他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从源头预防筑牢防线,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点亮希望,再到提升服务质量、织密基层网络,我市用16万人次精准服务、99.85%的高覆盖率以及一系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创新举措,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预防残疾,人人有责;精准康复,温暖同行。我市,正步履坚定地走在守护全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的大道上,持续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丨通讯员:刘珊 梁海涛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