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 襄阳滚动播报

脚步丈量千楼万户 丹心温暖暮年夕阳——襄阳市樊城区铁路社区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艳秋点亮最美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16:4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王懿 通讯员 樊其燕 林子涵 樊勤)她爬过1200公里楼梯,叩开3603扇心门,只为让退休老人安心回家;她累倒在病床上修改课程表,撑起2700名银发学子的大学梦;她跪在冰冷地面拥抱倒地的母亲,却选择擦干眼泪重返抗疫前线;她捐出30万元毕生积蓄帮助他人,自己却穿着发白的旧衬衫、吃着剩饭菜......

她就是67岁的襄阳市樊城区铁路社区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艳秋——一位用43年党龄诠释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员,一位把3600多位老人捧在心尖的“亲人”,一位在生命终点选择捐献遗体的时代楷模。

从青丝到白发,从企业“老政工”到社区“大家长”,她用最温暖的坚守,点亮了人间最美的夕阳红。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今年67岁的张艳秋,曾是湖北省襄阳县火牌公社下张大队林场知青组长。

作为拥有43年党龄的铁路退休职工,她身上始终散发着时代的印记,那是经年累月的坚守中淬炼出的信仰力量,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奋斗精神。

有人问她:“您怎么永远精力充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是时代造就,也是时代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已经刻在我们这代人的骨血里。”张艳秋说

2021年,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面启动。襄阳市樊城区铁路社区需接收3603名退休职工和831名党员。面对老同志的“单位情结”和种种顾虑,已从武汉铁路局退休的张艳秋主动请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

她手绘党员分布图,带领106名党员骨干开展“百日攻坚”。那三个月,她日均步行超过十公里,累计行程1200多公里,一层层爬楼、一户户敲门,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实际困难。她常说:“我们多做一点,老同志就能少跑一点;我们耐心一点,他们就能安心一点。”

在铁路社区2楼阳光家园会议室,给社区的工作人员,退休党支部书记,阳光家园的老师、孩子们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讯员 供图

最终,移交工作实现“零上访、零投诉”。她也因此被社区党组织正式聘为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铁路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60%,如何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是张艳秋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她和庞新华校长决心创办社区老年大学。没有场地,就多方协调,最终争取到原铁路离退休活动场地;没有教师,他们“三顾茅庐”恳请退休教师、文艺骨干出山;缺乏资金,他们四处“化缘”,甚至自掏腰包垫付启动费用。那段时间,张艳秋日均工作14小时,累至腰椎间盘突出发作,就趴在床上修改课程方案。

2021年9月,铁路社区老年大学首期开班仪式上,72岁的岳忠芬攥着绘画课表感慨地说:“年轻时想学没机会,现在张书记把课堂搬到了家门口!”

在铁路社区老年大学党建班上党课。通讯员 供图

在老年大学里,28门课程涵盖琴棋书画,4个党建特色班将“红色课堂”开到茶话会上。张艳秋亲自设计“铁路记忆陈列馆”,用老照片、旧工牌唤醒老职工的奋斗情怀;她负责“模特大赛”《花开中国》,在全市比赛中夺魁。如今,2700名学员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76岁的李伯萍说:“张书记让我们明白了,退休不是终点,是人生的新起点!”

在铁路老年大学大舞台举办庆五一文艺汇演。通讯员 供图

“张书记的脚印,踩出了我们的安心路”

铁路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管道堵塞等问题频发。张艳秋始终把居民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大事”。2022年夏天,大院北区5号楼下水道堵塞,污水倒灌,涉及16户居民。她顶着酷暑和恶臭,连续一周蹲在现场协调施工,甚至自掏腰包垫付了不愿摊钱家庭的费用,“先解决问题,其他后面再说!”最终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张艳秋的退休生涯中重复了千百次。2021年,她发现二院一区居民小区无老年活动场地、无遮阳设施,老人都挤在太阳下打牌。她自费3000多元购买了钢架材料,搭建了凉棚。如今,凉棚下的石桌上刻满了棋局,老人们说:“这是张书记给我们画的‘幸福棋盘’。”

从企业党务工作者到社区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艳秋一直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双手托举希望,以丹心温暖夕阳。

社区里的22位高龄失能老人始终是张艳秋心中的牵挂。

她自费为社区养老院老人购置急缺的床垫、纸尿裤、坐便椅、轮椅、助行器等,由于范奶奶的女儿在国外定居,长期无人照看,张艳秋得知后经常去看望,购买牛奶、水果,并亲自熬鸡汤一勺勺喂给老人。在传统节日里,她组织志愿者包饺子、举办文艺演出。“看到老人们的笑容,我就觉得心里踏实。”张艳秋说。

2022年,社区一位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谢爷爷常年卧床,渴望下楼看看风景,但因一楼住户反对,加装电梯工作迟迟无法推动。张艳秋多次登门沟通,既讲法律法规,也谈人情事理。“这是民生工程,更是圆梦之举!”她情真意切的话语最终打动了居民,电梯得以顺利安装。遗憾的是,老人在电梯竣工前离世。竣工当日,张艳秋手捧鲜花至老人墓前告慰。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社区居民。

脚步,是张艳秋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回忆起过往,社区刘奶奶红了眼眶:“张书记的脚印,踩出了我们的安心路。”

2021年疫情期间,张艳秋带领27名支部书记和800余名志愿者坚守社区防控一线。交通停运,她每日步行三万余步在社区与家中往返;双膝滑膜炎发作,她贴上膏药继续奔波,为高龄老人送药送菜,一天未休。

一次深夜回家,她发现独居在家的母亲因摔倒蜷缩在地,嘴唇冻得发紫。张艳秋立刻上前抱住母亲泪如雨下,内心充满愧疚。从此,她照顾母亲更加细致,把易磕碰的家具都挪开,保温杯里永远是温水,手机设置闹铃定时询问母亲身体状况,每天亲手制作流食为母亲补充营养。有人劝她给老人请个保姆,她坚决不同意:“自己的母亲我要自己照顾才放心,每天看着她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她的身体状况。”

一次次奔走,一次次解决各种难题,作为社区与退休党员的架桥人,张艳秋把“情”作为沟通的桥梁。百岁老人吴晓土因居住房屋老旧、下雨漏水严重,她连夜找到相关部门解决了困扰老人多年的房屋漏水问题,当得知辖区的老党员因病离世,张艳秋积极主动与该单位退管办联系并一同前往殡仪馆为老党员送行。

她的善心善举加强了社区与退休党员家属的联系,她的走访和慰问一次又一次温暖了人心。如今,67岁的她依然步履生风,穿行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她那银发下的坚毅目光和温暖笑容,已成为铁路社区“夕阳红”中最炽热的光。

在铁路社区阳光家园和残疾孩子们一起制作苍术艾条。通讯员 供图

“你们劝劝她,总要给我们留点念想”

张艳秋生活极其简朴,一件褪色衬衫穿到发白也舍不得换,午餐常常是自带的剩饭剩菜。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却是个“月光族”。

老人反映社区休闲设施少了,她自费添置;退休职工家人去世,她自费慰问;老年大学参赛,她自费请老师排节目,做好学员参赛后勤工作......

“不见你用在自己身上,你总得给自己留点。”丈夫张明远忍不住埋怨。

“你自己也做公益,应该最能理解我啊。”张艳秋嗔怪道。

见劝不动张艳秋,张明远暗地里找她身边的人做工作:“她身体不好,又是高血压,又是滑膜炎,最受不得累,你们劝劝她。”

朋友们也心疼,“我们都见过张书记犯病的时候,膝盖疼的汗珠直往下滴,那时候真想替她疼。”铁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樊勤说,每当想劝张艳秋“停下来”的时候,一看见她一瘸一拐与居民拉家常,脸上透着幸福且满足的笑容,谁也不忍心再劝,那可是张艳秋心里的一片天啊!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有一种人,生来就是一束光,照亮了生命,温暖了人间。

张艳秋长期资助一对残疾老夫妇13万元,疫情期间捐款2万元,又为刑满释放的青年资助创业金……十余年来,她累计捐出超过30万元。

比起捐款,最让张明远难以接受的,是张艳秋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这一次,张明远把女儿拉进自己的阵营,没想到女儿竞全力支持张艳秋。

“我女儿非常独立,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常常鼓励我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张艳秋说。

其他事张明远都能理解,唯独捐赠遗体这事,他怎么也不愿接受:“你总要给我留点念想啊!”

丈夫的反对张艳秋并不意外,她只是每天在书房里写写画画。直到有一天,张明远发现了书房抽屉里A4纸上写满了“张明远”的名字,一笔一划都是模仿丈夫的字迹。张明远这才知道妻子捐赠遗体的决心矢志不渝,“她这是要替我签字啊!我能不答应吗?”张明远哭笑不得。

2023年,张艳秋65岁生日当天,她正式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生命最后的馈赠托付给中国红十字会。“这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她平静地说。

从孝老爱亲的感人楷模,到社区治理的创新先锋,再到“老有所为”的时代典范,张艳秋同志的故事,并非源于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贵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她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探索出社区养老服务的鲜活路径,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她用肩膀,扛起了生活的千斤重担;用岁月,谱写了桑榆暮景最动人的温暖画卷,在平凡岗位上绘就了新时代“夕阳红”最美画卷!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