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中的云兴立交桥。 全媒体记者 乔森垚 摄
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通讯员 黄吉东 李玲
高铁1.5小时可到武汉、4小时能抵北京、6小时可达上海,西武、郑渝、呼南三条高铁在襄阳交会。从襄阳出发,乘坐高铁可直达170多个城市。
从直达长江,到江海联运,再到近洋跨国运输,汉江上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口——小河港实现“三连跳”,让“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绕城高速顺利“画圆”,保神高速、枣潜北段、襄阳至南漳高速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
每一天,约一百万吨货物快速流转;每一小时,超2万个快件进入寄递渠道……襄阳,这座充满活力的流动之城,正以蓬勃生机书写新时代的交通答卷。
交通乃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十四五”期间,襄阳加速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铁水公空”全面推进,综合实力、服务品质和运行效率均大幅提升。
交通,正成为襄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开路先锋”,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打造高铁枢纽
“米”字路网通达四方
铁路,“牵引”着襄阳向前。
“十四五”期间,襄阳高铁建设加速推进。郑渝高铁、襄荆高铁相继通车,标志着襄阳从“十”字形铁路枢纽正式迈入“米”字形高铁网时代。
9月28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的襄荆高铁正式运营。这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线路,把襄阳到荆门的通行时间压缩至半小时,结束了宜城不通高铁的历史,推动襄阳基本达成“县县通高铁”,同时也标志着湖北首条高铁环线——“汉襄宜高铁环线”正式形成闭环。
目前,襄阳东站汇聚西武、郑渝、呼南三大高铁干线,是全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地级市高铁站,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
铁路专用线建设也全面铺开:小河港区疏港铁路专用线一期建成通车,打通能源保供“最后一公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堂清物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全市铁路总里程达87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成形。明年,随着西武高铁西安至十堰段开通,襄阳高铁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新动力。
复兴“黄金水道”
通江达海再现繁华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流经鄂豫陕的“黄金水道”。
“十四五”期间,襄阳持续推进航道疏浚、枢纽建设与港口开发,汉江通航能力不断提升。
2022年,襄阳第一座现代化综合码头——小河港开通运营。作为汉江上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口,其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510万吨。运营不到3个月,小河港便实现从直达长江到江海联运、再到近洋跨国航线的“三级跳”,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依托水运经济环保的特点,砂石、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经小河港多式联运发往全国。目前,该港运营货种已达40个,开通航线42条,累计货物吞吐量已突破200万吨。
航道是水运的基础。襄阳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梯级开发,雅口航运枢纽、新集航电枢纽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实施,襄阳汉江一桥以下航道已达千吨级标准。
10月10日,作为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湖北段的先导工程,雅口枢纽船闸启动扩容。建成后,船闸通过能力将由1000吨级提升至3000吨级,进一步推动实现“汉江襄阳以下通航3000吨级”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北部,一条连接两省的水运大通道——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成后,千吨级船舶可贯通南北,彻底改变鄂豫两省“有河不通航”的现状,助力南襄盆地一体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3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有171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733万吨。汉江航运的复兴,正让襄阳重现“日有千人撑篙,夜有万盏灯火”的盛景。
构建“大骨架”
城乡路网互联互通
10月24日,平宜高速襄阳段建设现场,工人昼夜施工;襄阳至新野高速也全面启动。平宜高速是湖北省汉襄宜“金三角”交通网的关键一环,建成后襄阳至宜昌通行时间将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完善高速路网,助力经济腾飞。“十四五”期间,襄阳高速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绕城高速南段、枣潜高速襄阳北段、襄阳至南漳高速相继通车,基本形成了“三纵两横两支一环”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实现每个县通2条以上高速。特别是2022年绕城南高速通车,让城市外环高速真正连成“环”,襄阳成为省内第二个拥有快速且完整的“环线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目前,我市除在建的平宜高速襄阳段、襄阳至新野高速外,二广、福银高速襄阳段改扩建工程、和县至襄阳高速襄阳段、老河口至南漳高速、老河口至郧阳高速襄阳段、孝感经荆门至宜城高速襄阳段、襄阳至宜城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正在谋划推进,路网结构持续优化。
普通干线公路品质同步提升。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302省道樊城竹条至太平店段等一批国省道建成通车。全市一、二级公路里程达3447公里,实现县县通一级公路、乡镇通二级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显著。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22公里,总里程超3万公里,乡镇通三级以上双通道,4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建制村及较大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襄阳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示范市。
美丽路网建设同步推进。5000公里美丽农村路竣工,241国道、234国道等5条国省道获评全市首批美丽国省道,保康县241国道“楚源绿廊示范线”获评全省首批美丽国省道。危桥改造扎实推进。全市累计完成423座公路危桥改造,惠民便民成效显著。
仰望星空,一座座“空中桥梁”正联通世界。襄阳机场不断拓展航线网络,去年,开通了襄阳至香港、襄阳至越南芽庄、襄阳至泰国曼谷等地的航线。目前,该机场运营国内航线21条,通航城市达32个,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
完善物流功能
加快建设“南港北铁”枢纽
物流兴,产业旺,城市强。
现代物流体系日益健全。2024年,襄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综保区和铁路物流基地为核心,襄阳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此外,襄阳至宁波、南沙、厦门的铁海联运通道稳定运行。
物流项目加速落地。襄阳农产品电商产业园、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一期工程完工,圆通襄阳智创园投产。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襄阳陆港公司升级为国家4A级物流企业,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124家,中国物流、深圳怡亚通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襄阳新增6个差异化收费路段,6类ETC货车通行费优惠幅度近半。
货运量直观反映经济景气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的“晴雨表”。2024年,全市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为12.41%,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
客货邮融合深入推进。“十四五”期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亿件。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100%,“襄阳锅巴”“宜城红薯”获评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枢纽聚势。当前,襄阳正依托“南港北铁”优势,积极融入中国—中亚—欧洲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农产品等走向世界。
大交通引领大发展,强枢纽汇聚强动能。从内陆要津迈向开放高地,从“得中独厚”走向联结世界,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借“枢纽提能”之机,于新时代发展大潮中奋楫前行、勇立潮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