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期,孩子们在市群艺馆展示书法作品。

市民在“城市艺站”免费学才艺。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通讯员 赵越 鲍新月 文/图
200个“少艺课堂”公益学位10分钟内被抢空,职场人下班后悠闲走进“市民艺术夜校”,特殊儿童在文化志愿者弹奏的音乐声中绽放笑容……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市群艺馆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温暖图景。
今年以来,襄阳市群艺馆紧紧围绕“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以“群星艺课堂”全民艺术普及惠民系列活动为载体,创新构建“1+5+N”(1个中心馆、5大惠民举措、N个“城市艺站”)服务体系,着力形成覆盖全民、贯穿全年、辐射全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今年以来,市群艺馆累计开展各类艺术普及活动300余场,惠及3万余人次,把文化惠民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文化服务如何“接地气”?市群艺馆从“我们提供什么,群众接受什么”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转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精准服务模式。
今年暑期,针对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的孩子“看护难”问题,市群艺馆推出暑期“少艺课堂”,并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设非遗大鼓、少儿街舞、硬笔书法、口才表达等公益课程,200个公益学位10分钟内被抢空。此举既解决了家长们的烦心事,又为孩子们打开了艺术之门。
“班里有个小女孩,最初很羞怯,如今能在众人面前自信演讲,这种转变令人感动。”口才表达班教师杨帆感慨地说。“孩子在这里学习不仅安全,还学到了真本事,回家会给我们讲大鼓的历史,我们也受益匪浅。”市民邓先生开心地说。
与此同时,市群艺馆将目光投向特殊群体。6月以来,市群艺馆文化志愿团队走进儿童福利机构开展20余场文化志愿帮扶活动,在市儿童福利院开设“艺术+疗愈”融合课程,并通过“双导师制”为孤残儿童、孤独症儿童量身打造音乐、绘画等课程。
原本沉默寡言的小宇(化名),学会吹奏原创歌曲《最美的笑脸》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音乐给孩子带来了心灵疗愈。”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
突破限制,打造“不打烊”的艺术课堂
文化服务不能止步于“工作日”。突破时间限制,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
今年9月,市群艺馆“市民艺术夜校”正式开课。该夜校完善夜间设施、强化后勤保障、组建“老带新”师资团队,开设爵士舞、工笔画、竹笛等课程,成为职场人“夜间充电”的热门选择。
华灯初上,市群艺馆里的灯光温暖明亮。四楼舞蹈教室内,爵士舞学员们在动感的音乐声中挥洒汗水;五楼绘画教室里,工笔画学员们凝神运笔,练习勾线和裱画技巧。“白天在职场打拼,夜晚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金融从业者林薇在工笔画班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节奏。
“夜校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反映出现代都市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提供场地,更要营造一个让心灵得以安放的温暖空间。”截至目前,市群艺馆“市民艺术夜校”惠及2000余人次,推动文化服务范围从特定群体向更多市民拓展。
共建共享,构建“15分钟艺术生活圈”
单一场馆的服务能力有限,如何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今年9月起,市群艺馆创新布局“城市艺站”项目,构建“15分钟艺术生活圈”。
一方面,优化场馆服务,通过场馆延时开放、干部“一对一”包保、开设“群文大课堂”三项举措,有效破解社会文化团队“活动难、沟通难、提升难”问题。目前,60余支社会文化团队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百余次,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打破空间壁垒,构建以市馆为中心、城区分馆为支点、10余个“城市艺站”为末梢的立体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同时,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对接优质社会艺术机构,采用“馆方补贴师资、机构提供场地、市民免费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开设艺术体操、美术、书法、现代音乐、播音主持等公益课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从家步行过来不到10分钟。这里有免费的专家级老师教学,非常棒!”在米颠书院“城市艺站”书法班学习的王阿姨满意地说。
从服务青少年的“少艺课堂”,到惠及全民的“市民艺术夜校”;从关爱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活动,到拓展到更广空间的“城市艺站”……市群艺馆以“主动问需”锚定方向,以“精准滴灌”提升效能,以“多元协同”凝聚合力,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直达基层,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群星艺课堂’活动包括寒暑假‘少艺课堂’、‘市民艺术夜校’、‘群文大讲堂’、文化志愿活动、‘城市艺站’五大内容。”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丰富“群星艺课堂”品牌内涵,拓展服务内容,优化资源供给,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襄阳样本”,为古城襄阳注入更鲜活、更温暖的文化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