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易铭) 10月19日上午11时,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康复医学科治疗室,阳光和煦。65岁的韩先生手持当日报纸,朗读着头条新闻。
洪亮而自信的声音,让在大家难以想象,就在三个月前,他还因严重的脑干梗死(延髓梗死)而深陷失语困境,连简单的交流都无法完成。
他的重生,源于康复医学科一支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深厚人文关怀完美融合的团队,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爱心、细心、耐心",铺就了一条康复之路。
2024年5月,韩先生突发延髓梗死,初次出现言语含糊。
2025年5月,病情持续进展,出现饮水呛咳、交流严重障碍等症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7月12日,抱着最后的希望,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入住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陈华先形象地解释了韩先生面临的医学难题:"延髓梗死引起的‘真性球麻痹’,如同切断了大脑与言语肌肉之间的‘电话线’。传统药物只能控制基础病变,而要恢复功能,必须想办法重建这条受损的神经传导通路。"
面对挑战,陈华先副主任、主管医生陈薇为韩先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多学科综合康复方案。
首先,团队采用法国失语症量表(MAE)进行定量评估,并结合电子吞咽造影检查,精准锁定功能损伤的关键点。
在治疗技术上,团队融合多项前沿手段,如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以误差≤1毫米的高精度,激活语言中枢的神经网络。还有改良球囊扩张术:有效解除环咽肌痉挛,改良后的导管显著减少了黏膜损伤。以及虚拟现实发音训练:通过重建发音运动模式,并提供精度达0.1秒的实时生物反馈,极大提升了训练效率。
同时,该团队还将中医特色治疗深度介入。每日一次的"醒脑开窍针法"重点刺激哑门、廉泉等要穴,配合丹参酮注射液中药离子导入,有效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为神经修复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这场艰苦的康复长征中,医疗团队展现出的"三心"服务成为韩先生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陈华先副主任身体力行"三个坚持":每天清晨7:30准时查房,为患者调试康复设备参数;坚持手写"康复日记",记录下患者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坚持24小时接收家属咨询,平均响应时间仅8分钟。
治疗师则有着独特的鼓励方式。每当韩先生因训练受挫而气馁时,他总会举起三根手指,微笑着说:"韩叔叔,别忘了,您昨天比前天多说出了三个词呢!"这个小小的"暗号",一次次点燃了患者内心的希望之火。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康复,韩先生的言语功能实现质的飞跃,病情逐渐好转。
治疗期间,重获新声的韩先生满怀感激,创作两首诗歌。其中,《致康复科》——"杏林春暖祛疴疾,橘井泉香除瘟神……"已被制成展板,悬挂于康复医学科,成为鼓舞众多病友的精神支柱。另一首《重生记》——"昔时喑哑困樊笼,今朝重闻雏凤声……"则在科室被病友们传为"医患共情"的佳话。
康复医学科主任丁旭东表示:"韩先生的成功并非个案。我们科室建立的‘生理-心理-社会’全维度康复模式,目前已让不少重度失语患者成功重获基本的交流能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