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 襄阳滚动播报

襄阳市有效应对历史罕见汛情旱情 防汛抗旱工作平稳收官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8日15:1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王懿 通讯员 于小虎 王浩 实习生 熊诗雅)11月7日,记者从襄阳市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11月1日上午9时,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结束今年汛期防汛抗旱值班工作,标志着全市在经历阶段性高温干旱、局部极端强降雨和历史罕见汉江秋汛的多重考验后,防汛抗旱任务顺利完成。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呈现“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突出特征,防汛抗旱形势复杂严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水旱灾害挑战,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城乡供水和江河安澜。

旱情严峻复杂 抗旱保供成效明显

今年1至8月,全市平均气温19.0℃,高温天数达47天,双双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枣阳、襄州等地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超过40天,汉江来水量为1969年以来最少,部分站点水位创下1932年建站以来最低记录。受高温少雨影响,高峰时期全市有80.34万亩农作物受灾,94座水库蓄水降至死水位以下。

面对严峻旱情,全市水利工程体系发挥关键作用。在抗旱关键时期,全市1154座水库放水闸门全开、56个大中型灌区输配水设施全开、4270座泵站提水马力全开,通过“蓄引提调”多种方式累计供水近2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

局地强降雨频发 山洪防御精准有效

入汛以来,全市共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保康、南漳等地降雨量较多年同期偏多两到三成。局地短时强降雨、“坨子雨”导致山区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升高。全市累计触发山洪监测预警5955次,覆盖6个县(市)的423个行政村、1810个防灾对象。

9月16日至10月21日,全市出现持续36天的重度连阴雨过程,持续时间与综合强度均创历史记录,旱涝急转特征明显。受持续降雨影响,全市最多时有251座水库超汛限。9月16日的强降雨导致南漳县武安镇、保康县后坪镇、谷城县石花镇等低洼地带出现内涝,各地及时组织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汉江秋汛历史罕见 科学调度确保安澜

今年汉江秋汛来势迅猛,自8月25日进入华西秋雨期以来,汉江流域共发生11次强降雨过程,上游累计雨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2.8倍,位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在9月5日至10月18日期间,汉江上游相继形成7次编号洪水,其中2至5号洪水在15天内集中发生,创下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密集秋汛”记录。

丹江口水库秋汛累计来水量约297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多约2.7倍。面对严峻汛情,丹江口水库实施45次调度泄洪,汉江行洪时间累计超过37天。通过精准预报和科学调度,汉江洪水顺利过境,确保了江河安澜和社会秩序稳定。

多措并举构筑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面对严峻复杂的汛情旱情,全市通过多项扎实举措,有效提升了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提早部署谋划。年初根据气象部门中长期预报,自去冬今春提前开展水源储备工作,在今年2月抗旱之前,水库蓄水总量达到14.1亿立方米。春节刚过即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改,对156个隐患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或采取临时处置措施。

细化责任落实。将防御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全市5699名防汛责任人全部到位。修订完善各类预案方案3390余份,精炼预案内容,提升实用性。储备充足防汛物资设备,全面摸底全市抽排能力,做好应急准备。

精准研判调度。成功举办2025年度汉江防汛演练,为应对历史罕见汉江秋汛奠定基础。搭建汉江洪水预报演进数字孪生模型,在秋汛首轮洪峰中,预报襄阳站洪峰水位和出现时间误差仅0.04米和1小时,为防范应对赢得宝贵时间。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智慧水利平台,将全市6400多处监测站点与水旱灾害风险管控对象关联,实现雨水工情实时监测和风险及时预警。

扎实做好应对。面对历史罕见秋汛,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及时预警、周密布防。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体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加密巡堤查险,及时处置风险隐患,确保了汉江行洪期间社会秩序稳定。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