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孙国严)“积水掩盖坑洞,三轮车深陷其中,险象环生!”11月12日,老河口市梨花大道与环五路交汇处突现的道路塌陷隐患,牵动了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的心弦。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市委社会工作部迅速响应,以“快响应、严落实、强监督”的工作作风,打响了一场守护群众“脚下安全”的民生攻坚战。
当日,随着12345政务服务热线传来的工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坑洞藏在水里,骑三轮车路过一下子就陷进去了!”群众的呼声,成为了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紧急指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只见一处长达3米、深达1米的坑洞如“隐形陷阱”般潜伏在人行道旁,松散的泥土混着积水,让过往行人和车辆险象环生。
“群众安全无小事,容不得片刻拖延!”面对险情,工作人员果断行动,当场启动“网格呼叫、部门报到”联动机制。依据2018年市政府主干道管护权移交文件,明确市交通运输局为责任主体,以现场办公的务实举措,让制度从“纸面”真正落到了“地面”。一份《限时办结通知书》精准发出,要求一周内出具修复方案,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全程动态跟踪,坚决杜绝推诿扯皮。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跑出了隐患处置的“加速度”,更以“现场定责、当面交办”的创新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了“民生诉求在基层落地、责任压力在一线传导”成为治理常态。通过构建“群众监督、部门自查、专班督查”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让民生工程全程置于“阳光”之下。群众化身“监督员”,通过12345热线、群众议事会实时反馈意见;交通部门担当“自查员”,及时上报施工进度与技术参数,实现过程全透明;专班当好“督查员”,对履职不力的及时督导。更具深远意义的是,“隐患修复—群众验收—长效维护”闭环机制的建立。这种“开门办民生”的举措,既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更让“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处坑洞的修复,折射出的是老河口市民生长效治理的深层逻辑。近年来,该市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接诉即办”机制,织密了隐患排查、问题共治的“基层治理网”。此次事件后,市交通运输局举一反三,启动了全市道路安全专项排查,推动治理从“点上突破”向“面上覆盖”延伸。这种“治理+服务”“督导+共治”的模式,正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群众满意的“最美一公里”。
老河口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群众的‘表情包’就是我们的‘风向标’,再小的民生事,都要用‘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从守护“脚下安全”到提升“幸福指数”,从攻坚具体隐患到构建长效机制,老河口市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将基层治理的“愿景图”转化为群众可触可及的“实景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