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 通讯员 谷公宣
今年以来,谷城县公安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抢抓襄阳市交管“路长制”试点县的有利契机,以茨河镇和庙滩镇为试点,探索建立“357”工作方法,主动创新“1+N+X”勤务模式,全力推进农村道路交管“路长制”落地,有效提升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路长制”实施3个多月来,共排查上报录入道路隐患214处、劝导交通违法行为10677起、督促机动车上牌177台、督促办理驾驶证223人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250余场次、报告突发道路险情17次,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亡人数和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1.3%、20.7%和35.5%。
以“三高”标准确保“路长制”快速推进
谷城公安局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构建“政府主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路长制”工作大格局。
高规格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谷城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路长制”实施办法》,明确了以乡村道路安全管理薄弱、事故多发易发的茨河、庙滩两个乡镇为试点,探索创新,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
高标准投入保障。县财政先期拨付50万元,用于交管“路长制”试点工作,根据交管“路长”实际编制人数核定经费保障。试点的茨河镇政府积极协调陶湾村路长工作站建设用地,茨河供电所免费为路长工作站架设专线,茨河电信分公司免费为路长工作站开通互联网,有力保障了“路长制”试点工作。其他乡镇结合实际,每年拿出10—50万元用于“路长制”工作,为“路长制”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效率实施推进。在路长工作站的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砖墙固定建筑、移动板房和租用房屋改造相结合,有效解决了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的问题。现已建成路长工作站1个,正在办理招标程序5个,租户改造6个,建设板房式工作站5个。在交管路长的聘用上,采取本地辅警优先、现有辅警转换和从交通劝导员中选拔相结合,有效解决了路长选拔难、素质不高的问题。现已招聘路长30名,其中辅警转换身份6名、从劝导员中选拔13名、村干部及退伍军人中选拔11名。
以“五化”要求确保“路长制”标准规范
在实施路长制过程中,严把重点环节,结合实际,逐个明确标准,研究具体办法,确保规范、有序、高效。
人员招录本土化。按照“本地人、本地招、本地用”的原则,优先从退伍军人、村干部中招录品行端正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路长”,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工作。按照人均每年4.5万元落实工作经费,办理“五险”,解决“路长”后顾之忧。
管理职能专职化。明确规定“路长”专人、专职,专司负责农村道路的日常巡逻管控、交通隐患排查、交通宣传教育、交通劝导提示和交通应急处置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参与其它无关工作,防止职能泛化,确保“路长”凝神聚焦、专司其职。装备设施标准化。“路长”统一着装,按照“十个一”要求,配发1辆巡逻摩托车、1台执勤记录仪、1个工作包、1个小喇叭、1把砍树刀、1盒警示带、1本工作日志及工作台帐、1件反光背心、1件雨衣、1个手电筒。路长工作站按照“五个一”要求,配有一台互联网电脑、一套办公桌椅、一台饮水机、一套宣传展板、一批反光锥筒,并公开“路长”联系方式、管辖区域和职责任务。
岗前培训专业化。对新招录的路长,由公安交警部门统一进行岗前培训,重点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交通事故现场及交通突发险情先期处置、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上报、交通指挥手势等,经考试考核考评合格后上岗。考核监督科技化。明确每个交警中队指导员负责对“路长”组织纪律、勤务管理及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建立交管“路长”工作群,下载钉钉软件,实行上岗、执勤定位签到,每天上传工作痕迹,并同步填写《交通违法劝导台帐》《交通安全宣传台帐》《交通隐患排查台帐》及《路长工作日志》,当天录入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每周召开一次“路长”工作例会,汇报工作情况、通报工作排名,纳入当月考核。每人每月拿出500元作为绩效工资,奖勤罚懒,激发“路长”工作积极性。
以“七有”目标确保“路长制”取得实效
积极探索1名路长带领2至4名交通安全劝导员、6至10名义务交通安全劝导员,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日常管理新模式,破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实现“七有”目标。
实现农村道路有人巡。过去,由于交警中队警力不足,主要精力放在国道、省道和县道的交通管理上,无法兼顾到乡村道路。交管“路长”肩负起农村道路巡防职责,实现了巡逻巡查无“盲区”。
实现农村道路隐患有人查。“路长”在巡逻巡查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道路隐患和险情采取相应措施,并按要求及时上报辖区交警中队,较好地弥补了职能部门排查隐患工作上的“真空地带”。
实现农村交通违法有人劝。充分发挥“路长”信息灵、反应快、劝导提醒及时的管理优势,紧盯重点时段和重点路段,使大量违法行为、事故苗头和隐患风险在第一时间得到消除。
实现农村交通基础台帐有人建。过去,农村地区人、车、路的基础数据难以统计,也无法及时更新。现通过“路长”进村入户,建立真实的人、车、路的基础台帐,每月进行一次更新,保障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鲜活。
实现农村交通安全有人宣。“路长”每日走村串户,配合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群体性活动的安全宣传提示,督促落实村民红、白喜事用车报告制度,主动上门宣讲安全规定,实现了宣传“全覆盖”与重点“特别提醒”的有机结合。
解决农村道路恶劣天气有人守。不可预见性的恶劣天气,“路长”就近上路,增加了在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值守力量。实现农村道路突发事件有人及时报。农村山区道路经常发生泥石流、塌方、滑坡等突发事件,“路长”及时发现并报告,交警和相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
(作者: 编辑:白菲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