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播报

长渠(白起渠)申遗成功 成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发布时间:2018-08-14 15:20:10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 张世鑫)北京时间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湖北襄阳长渠(白起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华夏第一渠”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8月14日上午,襄阳市召开“长渠(白起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

  据了解,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坐落在素有“华夏第一城池”美誉的襄阳古城南部。它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

  它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都鄢城(即楚皇城,今宜城市郑集镇境内)时,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秦灭楚后,长渠(白起渠)成为引水灌溉渠,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

  《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等重要古籍均对其有详细记载,“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等文人墨客也为它留下了动人篇章,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在中国水利技术史上创造了“陂渠串连、长藤结瓜”式的灌溉模式,持续应用至今并在丘陵山区推广发展,展示了我国水利灌溉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发展史。

  长渠(白起渠)经历代修缮,尤其是新中国后的精心建设与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 “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建国以来,累计向南、宜两县市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

  长渠(白起渠)因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被水利界和考古界评为中国五个“第一”。一是白起渠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97年历史,创建时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中国水利之最》将其称为“中华第一渠”。二是第一个变战渠为灌渠的典范,作为战渠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灌渠泽润南漳、宜城两千多年。三是白起渠是第一个在中国水利史上创造“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灌溉模式的古渠,其先进技术在安徽、湖南、甘肃等地推广并沿用至今。四是白起渠为襄阳市成为长江流域粮食过百亿斤大关市做出突出贡献。灌区年均产粮达2.5亿公斤,灌区宜城市曾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县(市),被称为“小胖子”县。五是大家云集、史诗第一。白起渠自战国时期,贯穿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时代变迁,历经“中华大一统”、“安史之乱”、“靖康之乱”、“襄阳大战”(元)、“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一批以白起、郦道元、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张自忠为代表创作的史诗墨宝及治水、利民故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白起渠,在省水利厅,襄阳市委、市政府,南漳县和宜城市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襄阳市水利局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成立了以管理单位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为主体的申遗专班。襄阳市水利局始终遵循“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申遗工作和民生改善、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保护修缮、科学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破解了历史遗存不多、地域条件复杂、管理权限交叉等问题。并将其纳入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蓝图中统一部署,深入挖掘白起渠遗产的核心价值,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以抓铁留痕的精气神,不断攻坚克难,最终助力申遗成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白起渠申遗成功,填补了湖北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空白,有助于提升襄阳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彰显襄阳的文化魅力,对襄阳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襄阳将以此次成功申遗为契机,进一步深度挖掘长渠(白起渠)这一古老的灌溉工程科学技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教景观价值;进一步加强工程遗产保护和景区开发利用,持续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其在国内外知名度。同时,襄阳也将充分利用好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字招牌”和靓丽名片,将其后续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襄阳重要工作日程,纳入襄阳市整体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之列,纳入襄阳市整体旅游发展规划之列,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协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让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襄阳市“一极两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  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