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白菲斐 通讯员 姚敏)为肯定护士在抗疫期间的价值及贡献,襄阳市卫健委发布公告,评选出50名“襄阳市抗疫优秀护士”。
5月12日,襄阳市中心医院院领导带队走访抗疫一线护士群体,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记者也同步采访了该院3名“襄阳市优秀抗疫护士”,听他们分享抗疫期间的感动与收获。
“病人有需要,再危险也得冲上前!”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肺部功能往往丧失,需要借助人工膜肺(ECMO)进行支持治疗。作为襄阳市中心医院唯一一位经过ECMO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张倩在新冠肺炎的战场上一呆就是66天。
张倩护理患者。通讯员 张景桐 摄
2月6日晚8点,张倩接到医院电话通知:“东津院区ICU有位新冠肺炎患者极度危险,需要紧急上ECMO!”张倩没有一丝迟疑,迅速将所需设备及耗材准备齐全,装车奔赴东津院区。
ECMO治疗需要在患者上下腔静脉之间建立血液循环旁路,通过人工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暂时代替人体自身的肺功能。2月7日凌晨1点,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张倩和专家团队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开始了艰难的操作。
在层层防护服的包裹下,张倩的衣服早已湿透,护目镜里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雾水。凌晨三点,患者ECMO血管通路搭建成功。ECMO上机后,张倩丝毫没有放松,继续留守在患者床边。
为患者吸痰和口腔护理,是张倩每天的常规工作。这两项操作,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从而引起呛咳。患者呛咳的过程中,必然会喷出大量飞沫,导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传播。对于张倩来说,风险极大。
“患者嗓子的痰液若不及时吸出来,就会引发窒息或者感染,这些护理必须要做!”张倩告诉记者,知道患者的护理需求,即使再危险,也得冲上去为患者操作。“因为我是护士,我的职责就是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我是男护士,让我第一个上一线!”
“我是男护士,体力好、耐力强,让我第一个上一线。”1月22日,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PICU工作了八年的魏巍,看到护士长在工作群里征集护士支援医院抗疫工作时,他第一个报了名。
1月23日,魏巍就奔赴战场,首先在发热病区接诊疑似患者,为患者进行分诊,开展相应的治疗。1月30日,他被调往确诊病区,当晚,就接诊了数十名确诊患者。
为患者安排床位、测量体温、吸氧、输液、开展心电监护……魏巍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为了节省防护服,也为了节约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从当日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9点,魏巍穿着防护服17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上厕所。
魏巍正在照顾患儿。通讯员 张景桐 摄
2月5日,医院东津院区成立儿童发热病房,魏巍又转战这里,担负起照顾8名疑似患儿的重任。“小孩血管细,打针、抽血相比成人难度大一些,加之戴着手套和护目镜,操作起来就更加困难。”魏巍介绍说,每次给患儿打针,他都是慎之又慎,认真查找患儿血管,确保一次成功。
在抗疫一线奋斗了一个月,魏巍一天也没有休息,医院多次征求的意见,他都说:“我是男同志,身体条件好,先换其他女同志去休息!”魏巍表示,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就觉得值了!
“国家需要我,我更应该义不容辞!”
2003年4月“非典”来袭时,马菊还是一名年轻的护士,为了抗击疫情,她将婚期由原定的五月延后到十月。17年后的2020年,已是襄阳市中心医院骨外科Ⅲ病区护士长的马菊,再赴抗疫战场。她对家人说:“我已经是老战士了,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更应该义不容辞!”
身为护士长,抗疫期间,马菊负责管理医院东津院区门诊楼发热病房三、四、五病区。保障好所有医务人员的安全,是马菊最大的责任。每天早上7:00,马菊就早早地来到病房,帮助每一名医务人员做好防护举措。她如同X线一样,仔细检查着每一名医务人员,确认防护合格后,才将他们放行进入病区。每天晚上,她又要检查大夜班护士安全进入病区,小夜班护士返回休息区,看着大家都安好,她才能放心去休息。
马菊核查患者用药。通讯员 张景桐 摄
隔离病房里,患者心理压力大,安抚好患者的情绪,也是马菊重点要考虑的。“你就当自己患了一场重感冒,只要乐观积极面对,就会有抵抗力去战胜病魔!”工作中,马菊每到一个病房,都会耐心聆听患者的需求,给每一个患者加油鼓劲。
对于马菊的贴心照顾,一位72岁的老奶奶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我不担心,我也不害怕,我相信你,有你们护士在,一切都会好的。”另一位43岁的患者激动地对马菊说:“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照顾我们,还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服务,真的是非常感谢啊!”
“疾病来了,医务工作者不上,谁上?”马菊表示,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来时,自己总是冲在前面,只因为职责所在。“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