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龙虾新闻动态

虾-稻产业点亮潜江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18-05-17 09:11:41来源:潜江新闻网

  潜江新闻网讯(记者 李理)多年前,湖北省潜江市农村发展进入瓶颈期,产业停滞不前、人才大量流出、村集体涣散、乡村环境脏乱差等农村现象,在不少农民心中都种下了以离开农村为荣的种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为湖北农村发展指明方向: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靠什么带动?作为本土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虾-稻产业,无疑成为潜江乡村振兴最强劲的支撑杠杆。

  产业振兴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瞄场村“虾稻共作”基地

  位于熊口镇的瞄场村地势低洼,在2015年前是全市的贫困落后村。

  经过该镇赵脑村“虾稻共作”模式的成功实践后,瞄场村与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协定,在瞄场村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基地。

  乘着虾-稻产业的东风,全村在一年间流转土地90%以上。至2017年,瞄场村已是改头换面:5组的廖盛豹在城区买了新房;6组52户村民添置了25台私家车;全村10多公里的乡村小道换成了崭新的通村通组公路……

  贫困户漆卫星本因自身腿部残疾、老婆聋哑、女儿先天性心脏病,成为村里最难斩穷根的一家。而在全村推进“虾稻共作”之时,漆卫星将自己的14亩水稻田全部流转,并同时返租了14亩农田进行“虾稻共作”种养殖。

  基地农田有保障、通水通电有保障、技术支撑有保障,加之漆卫星勤勤恳恳、悉心管护,2016年,村里支持他投入的4万多元成本几近收回,2017年就有了11万元的收益。

  “去年,孩子做了手术,家里盖了新房,日子真越过越好了!”今年,漆卫星主动向村里申请退出低保扶持,让真正需要的人享受政策。

  “虾稻共作”走进瞄场的两年间,全村66户贫困户,截至目前,已有61户脱贫出列。

  数据显示,在2017年,虾-稻产业拉动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40多元,而“虾稻共作”模式产生的综合收益,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5倍以上。

  人才振兴 让进城老乡回家来

  跃进村1组村民杨书兰正在虾池里捞虾

  孟夏时节,天明水暖,渔洋镇跃进村1组的“虾稻共作”基地里,村民杨书兰正在虾池里捞虾,脸上满是笑意。

  从前他们家有4人都在温州皮革厂务工,只有年迈的老母亲在渔洋老家守着。2016年跃进村开挖“虾稻共作”基地,同时杨书兰的小孙女出生,她便辞去工作,回到跃进村抚养孙女,顺便照料家里分得的14亩虾稻田。

  “2017年,在收回全部成本的基础上还结余了9万元左右!”杨书兰不仅为小儿子添置了新车,还为家里盖了车库。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像杨书兰这样回迁,让被称为“小龙虾之父”的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产生了一个龙虾梦:让潜江小龙虾蹦出潜江,把过去走出农村的老乡们再带回来!

  通过努力,近几年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2017年,潜江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与此同时,农业部等9部委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一批)进行公示,“潜江龙虾”榜上有名……一只虾、一袋米在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同时,已然成为撬动潜江乡村大振兴的杠杆。

  经初步统计,随着潜江大规模推广“虾稻共作”,其带动从业人数已超10万人。

  眼下,杨书兰丈夫也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全家人共谱生活新篇章。

  生态振兴 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经过18年的发展,潜江小龙虾魅力已风靡全国乃至世界。而“虾乡稻”一经面世,就凭着优秀品质获得第十届武汉农博会金奖,并通过 “绿色食品”认证。

  虾要好、米要香,关键是水质。

  “你看这虾鳃多白,多干净,这就是好品质。”熊口镇赵脑村村民马于林拿着自家刚打捞的小龙虾说,以前的水臭气熏天,现在治理好了,引田关河水养小龙虾,虾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小龙虾一上市就成为市场的“宠儿”,今年开捕当天还卖到60元/斤的高价。

  如今,潜江全市上下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频共振。

  为保障虾源新鲜、干净,该市每年3月份开始全面调水,将汉江优质水源通过水利工程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坚持每年冬春水利基本建设,对市镇村主要河渠进行疏浚,改善通水条件。潜江还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升级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细渠,虾-稻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

  2017年,该市投身“长江大保护”,在全市各大湖泊中展开规模空前的护水行动。

  返湾湖启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一年间,湖泊面积增加近5000亩,水质达到近Ⅱ类水。白鹭湖、汉江兴隆河等湖河沿线,895家畜禽养殖场被关停拆除、52家排放不达标企业被关闭取缔、10艘采砂“三无”船只被依法查封……

  如今,全市河渠有水皆清,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潜江小龙虾还乘坐飞机飞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连续12年被免检出口到欧美,无一例退货,仅2017年就创汇1.5亿美元。

  组织振兴 让基层党建扬红帆

  潜江市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被誉为“虾稻共作”发源地。这一革命性创举最早100亩试验田的参与者是党员彭宣华,他面对可能试验失败的风险,主动要求调到有“水窝子”、“穷袋子”之称的9队,经过不断试验、总结、再试验,探索出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的“虾稻共作”模式,让9队成了人人称羡的“财窝子”、“金袋子”。

  熊口镇赵脑村,潜江市首个万亩虾稻示范基地。项目启动之初迁村腾地,涉及10个居民小组、2588人、34个自然台……啃下这一个个硬骨头的,正是该村挺身而出的一批党员干部。

  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

  展开18年潜江小龙虾历史,一条代表着党性的“红色”主线与其相伴--该市基层党员干部与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市级层面,出台扶持政策,开展保险补贴等奖励,组建三农服务队……

  随着“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日益凸显,潜江掀起了大建基地、建大基地的热潮。

  围绕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潜江市委提出“党建+小龙虾”方针,即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掀起新一轮龙虾产业发展高潮。期间,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带领农民挖虾田、学技术、找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脱贫致富,也让这些党员干部的党性在一线得到锤炼。

  近三年,潜江每年新增虾稻种养面积10万亩以上,目前规模已达65万亩,建成了13个万亩和6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预计潜江小龙虾年产量12.7万吨。

  文化振兴 让专业品牌扬四海

  一直以来,不少外地食客津津乐道于潜江吃虾经历:每到夏季,虾店里外坐满人,大家吃到尽情处,索性光着膀子、吆五喝六,一派亲切的市井味--这是潜江特有的吃虾文化。

  然而,潜江并不满足于这一狭隘的市井文化,而是不断培育潜江小龙虾文化基因,打造潜江小龙虾独有的文化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抢抓机遇,着力打造潜江小龙虾品牌建设,不断创新发展优势,打造独具特色与品牌的生态龙虾城,积极支持潜江小龙虾餐饮品牌做大做强,并将潜江小龙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在餐饮行业,掀起一场小龙虾“红色风暴”。2013年,潜江被中烹协授予 “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称号。

  近两年,潜江进一步扩大小龙虾品牌,向外输出潜江小龙虾文化。虾皇、味道工厂、小李子等知名小龙虾品牌店先后转化为公司化运作,经营管理逐步规范,企业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虾皇”“味道工厂”等潜江小龙虾餐饮品牌的连锁经营范围已经扩散到全国200多个大小城市,加盟、连锁店超过300多家,极大增强了潜江小龙虾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潜江生态龙虾城

  在潜江看来,走出去的潜江小龙虾不仅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打造与传播潜江文化的良好载体。

  近年来,潜江拍摄了以小龙虾为主题的《虾哥的故事》《虾哥传奇》等影视作品,编排了以小龙虾为题材的万人广场舞,举办了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湖北(潜江)龙虾节”……

  经过多年的品牌培育,潜江小龙虾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北龙虾的品牌代言。就在今年湖北省政府报告中,提出“支持‘潜江龙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致力于借助“潜江龙虾”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造就本省又一个千亿元产业。

  2018年,潜江围绕这一目标,又推出一系列举措,如与顺丰公司合作向外推广“潜江龙虾”品牌、授权企业共用品牌标识等,其公用区域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潜江龙虾”的品牌软实力有多强?从即将于本月18日开幕的“一会一节”就足以感受到。“一会一节”期间,来自全国相关行业专家、多家500强企业以及全国多家权威媒体将参会,其专业程度、含金量之高、规模之大,在全国虾-稻领域中罕有。

  而透过此次“一会一节”,潜江向外界释放出强烈的文化振兴信号:从过去办“热闹”到如今小龙虾饮食文化和专业化并行,这一节会变化的背后不仅源于潜江对于产业发展的底气,更是历经18年发展而积累出的文化自信、品牌自信。

(作者:  编辑:襄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