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永辉陈屿姜远海通讯员万永春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襄阳市经济总量预计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下,全面推行减量化增长模式。”襄阳市委负责人介绍,该市力争打造成为全省发展的“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
从“抓规模”到“求质量”
一项对细磨滚道的改进,将加工轴承外圈的单位时间由29秒减少到23秒。“现在单位时间产量由800件增加到1000件。”1月13日,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技改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下降20%,经营效益反向提升。“这种能耗、物耗与经济增长的反向运动,就是减量化增长。”襄阳市政府负责人介绍,该市全面推行减量化增长模式,就是要让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型。
近十年来,襄阳地区生产总值每三年增长1000亿,经济总量跃进“4000亿俱乐部”。在经济规模壮大的同时,也有“成长的烦恼”:
——供地率长期居全省后列,亿元GDP地耗1380亩,比同类城市高出许多,比武汉多耗996亩;
——1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建成区,插花式地散落在72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中,摊大饼式的城市没有精致可言;
——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产品多属大路货;
——污水直排江河现象堵而未绝,空气优良天数长期在全省垫底……
2017年底,襄阳市委全会提出,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行减量化增长模式,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去年以来,该市直面问题,围绕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所涉及的单位GDP地耗、用电量、生产工艺水平、劳动者技能状况等20多个具体指标,从小切口入手,全面推广智能化改造、清洁化制造、特色园区打造、行业冠军培育等工程。
提升发展“绿色颜值”
1月4日,襄阳高新区国能动力电池项目正在加紧生产,车间内高度自动化的制造设备,正在进行制浆、涂布、辊压、切叠等工序。“我们的电池先后为神舟飞船、蛟龙号、4500米深海探测器提供动力。”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拉动相关产业产值逾50亿元。
近年来,襄阳市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兴起。2018年,全市汽车产业整车产量突破38万辆,同比增长20%,美洋、雅致、九州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发力,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3.8%。
同期,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技改。该市出台鼓励企业技改“金10条”等政策,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2018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95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2%。
全市已建成数字化生产线100多条,数字化生产车间示范企业35家。
紧扣“末端再生”这个关键,襄阳市把“烦恼废物”变成价值富矿。在谷城县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老河口市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20多家循环经济企业扎堆形成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再生橡胶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多个产业链,相关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在鱼梁洲开发区,国新天汇公司每天处理城区生活污泥和餐厨垃圾,每年产生物质燃气370万立方米、有机肥料1.12万吨,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外,该市还在138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广袤城乡推广有机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年下降。
绿色生态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南漳、保康、谷城等为核心,划定近1.1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有机谷”范围,占襄阳全市版图面积的55.84%;在汉江195公里两岸1000米的范围内,全面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污染企业、非法码头600多家,30多公里的岸线及数百亩土地腾退植绿。
政务创新释放发展潜力
一个总投资7亿元的项目,在襄阳高新区从签约到投产,仅仅用了81天。“服务非常高效。”奥利斯智能装备公司总经理杨涛说,从厂房租赁、生产许可到取得土地,每个环节政府都操心在前面。
襄阳市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创新减量化增长的“制度供给”。
去年以来,该市推行“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发布81项“只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在线咨询、电话预约、网上申请、快递速达”办理模式,540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在线申报、实时预审、扫码办结,并推出“47证合一、87证联办”的简捷式服务。
该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压缩自贸片区企业开办时间的通知》,将企业设立的办理时限全面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其中,企业设立登记1.5天、公章刻制备案0.5天、新办企业首次办理申领发票0.5天。
针对企业需求,襄阳市实施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措施:设立汉江产业基金,以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20多亿元,扶持了一大批项目企业落地;着力补齐物流短板,畅通襄阳-武汉-上海的公水联运通道,扩大与宁波港的铁海联运成果,扩展襄阳到阿拉山口、满洲里铁铁联运线,“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每周一次的常态化运营;开展人才对接、科技帮扶、创业辅导、企业家培训等活动,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75个。
营商环境的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积极性。2018年,该市新注册企业1.39万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限上商贸企业112家,骆驼集团、立晋钢铁等5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葵花药业等20家企业成为全省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