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阳春三月,驱车穿行乡间,但见翠绿铺向天际。襄州春天之美,让人流连忘返。众多美中,纵横交错铺展在大地上的麦田,以其波澜壮阔、如梦如幻,成为美中之美,美得荡气回肠、美得亲切浪漫,似一幅春天画卷延展在襄州大地,似交响曲在天地间变奏、蜿蜒。襄州,这片古老美丽的沃土,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先进区”。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稳、调、转、改‘四字经’,在巩固襄州粮食大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基地等特色优势农业。”2月13日召开的襄州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乃至今后农业的发展定位。
图为:万亩大棚规模农业。
A科技支撑优质高效藏粮于地
“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稳定粮食生产基础地位。”在襄州区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上,该区全面布局,着力推动农村产业兴旺。
田间安上摄像头,开发移动端APP。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不见一人。此时,农场主李涛正坐在办公室内,点击电脑屏幕。农场每一处农作物长势、每一个角落情形,都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给李涛充当“耳目”的,是遍布田间地头的62个摄像头。李涛说,这是幸达鑫家庭农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一部分。
自城市返乡的“绿领”、成长于乡间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的理念和要素,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技术、人才、政策等资源聚合协同、优化组合,如同源源不断的甘泉,哺育了襄州沃野,也滋润着农民的心田。去年,该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家庭农场60家,土地流转面积达52万亩。
“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以家庭承包为基础、规模经营为前提、合作农业为载体、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先行区和样板区。”襄州区委书记杨兴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也是人们生活、企业生产的源头和保障;要把现代农业作为最大的基础,深入实施产能提升战略,进一步发挥农业大区新优势。
该区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机遇,致力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创新推进机制,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项目规划设计上科学谋划、严格标准、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部门实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形成以襄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为阵地,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襄州段建设为主线,以新316和207国道为支线,以大中型水库、骨干渠系及泵站为依托的发展格局。2016年度、2017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强县(市)区。去年3月,襄州区高准农田建设考评位居全省第一名。该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38万亩、农产品生产保护区8万亩;粮食总产量27亿斤,实现“十二连增”。
在襄州,专家院士工作站一头连接科研院校、专家院士,一头连着大田科技生产推广;智能农业在指尖控制着整个大田生产和管理全过程;绿色防控体系“保驾”整个示范区10万亩大田生产全程,无人机植保被推广到越来越多农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时变得更加灵活……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市样板”为目标,利用智能农业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初见成效,全区农业生产进一步提质增效。农家富育秧工厂、精准农业园、组培工厂、循环农业园、植保机械展示馆等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板块已成规模,集产、学、研、推为一体,通过“成果展示—成果转化—生产示范”的有机结合,提升襄州农业现代化水平。
现代农业引领“汉江”绿色崛起。科技化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及产业形态。该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稻虾养殖推广力度,打响一批绿色、有机、知名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三乡工程”,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对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挖掘和利用区域内现有优势资源的同时,积极招引农业科技项目落户,努力把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绿色硅谷”。到目前,该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65家。
B精深加工延展链条融合产业
图为:正大公司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装箱。
正大集团落子襄州,“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鲁花四期开工建设,让襄州“一滴油”再添醇香;乐峰粮油调整产品结构,推出自热米饭,让襄州“一粒米”再增新品……
汇聚于襄州的正大公司农牧板块在全国首屈一指,包括全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排名全国前十的种子供应商、全国首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基地、生产工艺全球领先的全自动熟食加工生产线。
这里,给农牧行业带来一系列“新概念”;这里,从农场到餐桌,以全球标准追求可靠的品质……
1996年,集农作物育、繁、推、服于一体的襄阳正大种业公司成立;2010年,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在襄州开工建设;2014年,落户双沟的正大饲料新厂建成投产,年产能36万吨,生产部仅20人,设备智能化及人均产能世界领先;2016年底,正大食品襄阳公司的屠宰厂投产,来自欧洲的屠宰分割生产线,每小时能屠宰生猪400头。
正大集团进入襄州后,沿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发展。饲料概念开始兴起,玉米加豆粕,让规模化的养殖成为可能。正大集团在襄阳的养殖模式以集中为主,种猪场和肥猪场分开经营管理。太山肥猪场采用全自动料线水线、负压通风、地暖保温等猪舍环境控制系统,全场仅两名饲养员,年出栏生猪达万头。在正大食品襄阳屠宰厂,生猪进圈后采用二氧化碳致晕、真空无菌管抽血;生产线上,每头猪在分割之前被扫码打上标签,全程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
从种养到加工销售,正大集团在襄阳打造出一条规模大、效益好、品质高的全产业链条。所有项目达产后,可年创产值100亿元、税收2.5亿元。
把“一壶油”产业做大。襄阳鲁花投资10亿元,建设四期生物科技调味品及产能提升项目,打造襄阳鲁花综合物流中心。建成后,花生油年生产能力将提升5万吨,菜籽油生产能力将提升3万吨,“襄阳鲁花已经发展成为鲁花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的生产基地。”鲁花集团执行总裁宫旭洲表示,将全力支持襄阳鲁花扩产扩能,体现出襄阳鲁花米、面、油、调味品生产的优势,让襄阳鲁花调味品做起来、深加工、走出去,做成大块头,力争到2020年襄阳鲁花年产值突破50亿元。
襄阳乐峰粮油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襄州区龙王、朱集、古驿等镇为农民提供优质“东北晚粳稻”种,再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购,进行精深加工,大米品质得到保障,达到农民增收、公司共赢、市民欢迎的局面。该公司董事长梅心乐说:“今年,将在襄州区扩大20万亩的水稻种植基地,由企业提供或者指定种植种子,夯实品牌基础,实施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襄州区立足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汉江流域农产品加工业中心。截至目前,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起步区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入驻项目18家,总投资近70亿元,己建成项目10家,基本形成以正大屠宰和熟食加工为龙头,三珍食品、正大饲料、乐峰粮油、锅巴产业园等为中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十三五”末,襄州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在2030年建成鄂西北知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中心、全国知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C农机转型高点提升装备制造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襄州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
东风井关项目做大了襄州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底盘”,加粗了襄州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链条。投资55亿元的襄阳东风井关农机产业园,达产后可年产各类农机具15万台(套),实现年产值80亿元,填补湖北省在大型农机具制造方面的空白。
襄州区属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依靠钢铁企业、机械机电、电子照明和建材冷轧等装备制造业,诞生了空压机、轴承、灯泡和内燃机车等“襄阳造”拳头产品,风靡海内外。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产业不断调整重组,昔日“襄州工业的老字号”渐渐退居幕后,装备制造业一度成为襄州工业经济的“短板”。
近年来,该区重举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大旗,积极运用土地、环保、电价和政府补贴等政策手段,支持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瑞达公司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实用新型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宝武集团襄阳重材公司积极搞好企业管理与技术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铸件模块顺利出口韩国。
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对装备制造企业按照每家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进行支持;设立人才引进发展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企、助企、扩企措施,使装备制造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东风井关入选全国第三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企业,时瑞达等4家企业成长为省级“科技小巨人”,盈乐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国铁机电等4家企业荣获全市“百强企业”,扎格罗智能牵引机器人项目获批为全国17个中德合作项目之一。
在黄龙镇姹紫嫣红苗木种植合作社,东风井关公司开发的自助式施肥机、开沟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应用于园林生产,助力基地走上发展快车道。2015年7月15日,在欢快的乐曲和阵阵礼炮声中,满载1342台崭新的农机设备车辆缓缓启动,发往东南亚地区。这是东风井关首次实现大批量产品出口,也是湖北省最大的一批出口农机,标志着该企业建设中国农业装备标杆地位的规划得到实质性推进。
目前,东风井关公司年可生产无人驾驶植保飞机20000台,智能农机15000台,实现产值50亿元。“致力于开发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自动控制系统等完整的智能农机技术,打造全球最领先的智能农业装备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张春彬说。
2018年5月,丰疆智慧农业公司生产的首台“羿农”植保无人机下线,填补了全省农机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空白,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老项目扩容增值,新项目落地投产,给襄州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迅速跻身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区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50多家,实现年产值218.7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5家,年产值过5亿元企业5家,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2家,产品从过去的机电、机械加工、汽车改装等传统门类,向重型装备材料、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等产业链的终端、价值链的高端转型发展,成为该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新亮点、新引擎。
面向“中国制造2025”,襄州区也立下了的雄心壮志:以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装备为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力争到2021年实现产值700亿元,到2030年完成产值1360亿元,基本建成全省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D品牌培育户企共荣引领绿色
图为:植保机。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贵在抢农时。3月中旬,襄州区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陆续开始投放虾苗。今年,襄州区春耕生产最大亮点就是突出规模开发、高效种养、绿色生态、品牌引领,也是该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
该区以规模农业合作农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把建设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大农业紧紧抓在手上,积极培育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的合作模式典型,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把合作组织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规模、规范建设、提高效益、创新机制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业合作“航母”。
去年10月18日,襄州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在龙王镇肖刘村开工建设。该基地由襄阳华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分两期建设:一期在龙王镇龙兴村、肖刘村等集中连片建设示范基地15000亩;二期在龙王、石桥、双沟、张家集等镇建设示范基地35000亩。
稻田综合种养基地采取“流转整治、反租倒包、统分结合”机制,注重企业、农户、集体三方利益协调、互动、共赢,通过“公司+种苗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可增加纯收益3亿元以上,对加快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和水产养殖、推进“双水双绿”名优品牌建设具有较大意义。
“当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襄州区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将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打造一个个‘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服务功能。”襄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进表示。
望得见田园风光,记得住美丽乡愁。襄州区在不同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打造各类有特色、叫得响、作用强的农业园区,成功举办朱集梨花生态旅游周、湖北(程河)柳编文化节等10多场次大型农旅文化融合活动。
池塘里,一群鸭子在觅食;山坡上,成群结队的火鸡、土鸡来回追逐……这是该区龙王镇龚湾村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画面。“公司创办之初,就认识到必须将猪粪进行环保化处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22亩猪场、20亩精品香稻、120亩浅水雪藕泥鳅套养池、64亩养鱼池、150多亩的蔬菜苗圃基地,形成立体种养的‘微循环’。”襄阳喜旺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喜说,因为风景优美、设施齐全,每到周末都会有大批游客来这里游农家景、购土特产。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区坚持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双管齐下”,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新装备,绿色增产、健康养殖等先进生产理念,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力争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顺应农业形势发展需要,强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牵动工程”,大力发展合作农业,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该区黄龙镇依托花卉苗木,发展绿色产业,现有9家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苗木1万多亩,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互联网”模式进行网上销售,苗木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等10多个省市,撬动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在镇域范围内的家庭农场、养殖场、荒山、荒坡等植树造林50余万株,实现镇域变成“绿色海洋”。
扎实的工作,为襄州区未来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拼搏的实践,为襄州区在新时期开辟农业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襄州,现代农业的春天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文:沈君海晗王玉国